火勺?火燒?鑊燒?
文/吳歌(遼寧錦州)
“吃窩頭,就咸菜,省下錢來買公債。”——豬友之家(20170523)《最新60年代順口溜收集整理》。順口流(溜)的背景地如果在東北,其中的“吃窩頭”應該換成“大餅子”:大餅子,就咸菜,省下錢來買公債。
“大餅子”,也叫“餅子”,專指用苞米面(玉米面)在大鍋里“貼”出來的“餅子”。
如果是用白面“烙”出來的“餅”,則不能叫“餅子”。看似可有可無的“子”,在這兒還真有用。
“烙”出來的白面“餅”,通常都是用來現(xiàn)吃的。用作干糧的白面“餅”,叫“燒餅”,也叫“鑊燒(huǒ sháo/shao)”。此處之“燒”,義為“烘烤”或“烘焙”。
鑊,本義為“鑴(juān)”,此處指“鍋”。“鑊,釜屬,鍋也。”——《漢語大字典》第4590頁引自《洪武正韻·藥韻》(國學大師)
“鑊”,似乎比較生僻,通常被寫成“火”。進而,“鑊燒”,通常會被寫成“火燒”甚至“火勺”。
實際上,“鑊燒”,應為“鑊燒餅”之略。如同“鍋烙”,實為“鍋烙餃子”之略。當然,某些地區(qū)的“鍋烙”,卻為“鍋烙包子”之略。在此不作贅述。即使同為“鍋烙餃子”,其形狀在不同地區(qū)也不盡相同。
“鑊燒餅”和“鍋烙餃子”,詞法與“鐵鍋燉大鵝(né)”相同,都是“器皿+工藝+品種”。
不同之處在于,“鑊+燒+品種”里的“品種”,已經(jīng)固化在“餅”上;“鍋+烙+品種”里的“品種”,已經(jīng)固化在“餃子”上。因此,“鑊+燒+餅”,可以簡稱為“鑊燒”;“鍋+烙+餃子”,可以簡稱“鍋烙”。
而“鐵鍋+燉+品種”里的“品種”,當下還屬于“變量”,既可以是“大鵝”,也可以是“雞鴨魚肉”中的任何一種。因此,“鐵鍋燉”的語義,只能是“工藝”,不能是“品種”,不能當作某一“品種”的簡稱。諸如:
“哈爾濱最地道的7家鐵鍋燉,燉大鵝,燉排骨,嘎嘎香造起來!”——快資訊(20190608)文章標題
“去東北嘗一嘗人間的美味,鐵鍋燉魚”。——光明熱點(百家號 20180720)文章標題
回頭再看。“鑊燒”與“燒餅”,應該同屬“鑊燒餅”之略,區(qū)別只在于“鑊+燒+餅”中選項的側重點。
“火勺”,恐系不明物體;“火燒”,不知所為何故。
[編輯 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