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挲與耢(l?。┳?/span>
文/吳歌(遼寧錦州)
勞燕分飛之“勞”,東北話應(yīng)該說成“lá”。為什么呢?
勞燕之“勞”,亦即伯勞之“勞”。而虎伯勞,在東北話中叫“hú/hǔ/hù ba lǎ”,簡稱“lá zi”。
“小時候,伙伴們把伯勞鳥都叫‘拉子’,什么‘青頭拉子’(虎紋伯勞)、‘紅頭拉子’(牛頭伯勞)、‘紅尾拉子’(紅尾伯勞),灰伯勞是冬天的鳥,就叫‘寒拉子’。”——張文群 喬振忠《灰伯勞的故事》(旅游縱覽 2007年第02期)
“‘胡巴拉’是候鳥,它的學(xué)名叫虎紋伯勞……”——北斗《胡巴拉》(新浪博客 20090429)
“虎不拉是一種鳥,說它困了,從架子上掉下來,是‘掉價’的諧音。”——新浪(20060713 轉(zhuǎn)自大洋網(wǎng)-廣州日報)《吃“仿膳”》
“胡不拉 ‘拉’讀三聲——什么都不會態(tài)度還很生硬的年輕人。也作‘虎不拉’。”——新浪(20041223 轉(zhuǎn)自城市快報)《天津方言詞匯(八)》
胡巴拉,虎不拉,或均應(yīng)為“虎伯勞”之方言記音“詞”。記音“詞”,不是詞,只是記音符號。
勞(láo)變讀為“lá”,拙作《東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2016年)稱之為符合“韻母ao與a相互轉(zhuǎn)換的非普遍規(guī)律”。多音之“落(lào/là)”,可以為鑒。
如同虎伯勞被說成虎伯“lǎ”,半勞子(半勞力)在東北話中也會被說成半“lā”子。
聲旁為“勞”之“耢(lào)”,本作“勞”。因而,其在東北話中也會被說成“lā”。坊間常見的“拉子”,似應(yīng)作“耢(l?。┳?rdquo;。
耢,《康熙字典》釋為“摩田器”。啥叫“摩田器”?古曰耰今曰勞,今人亦名曰摩。——《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授時通考卷三十三·功作·耙勞》(國學(xué)大師)。摩田器,布種后以此器摩之,使土開發(fā)處復(fù)合覆種也。——《康熙字典》中“耰(yōu)”之釋文,可以理解為“培土蓋種”之用。
摩,挲,同義。摩田器,挲田器,自然同義。即使沒有名曰“挲田器”的農(nóng)具,應(yīng)可沿用其義,作為“擘挲(bò suo/se)”理據(jù)。
擘,弓弩手張曰擘,足踏曰蹶。——《康熙字典》。“擘挲(bò suo/se)”,義即“弓弩形挲田器”,或曰“弓弩形摩田器”。
此處之“擘挲(bò suo/se)”,拙作《東北方言注疏》作“摩挲”。“摩”,變讀為“bò”,依據(jù)的是“聲母b與m相互轉(zhuǎn)換的非普遍規(guī)律”,借鑒的是“秘(bì/mì)”和“泌(bì/mì)”等在通語中的讀音,以及“磨”之閩南方音“bo7/boa5/mo5”。“摩”和“磨”之聲旁“麻”,閩南方音包括“ba5/ma5“。
“挲(suo/se)”之異讀,符合拙作《東北方言注疏》中“韻母e與uo相互轉(zhuǎn)換的非普遍規(guī)律”。
俗話說,隔道不下雨,十里不同風(fēng)。清代錢大昕《六書音均表序》說,文字者,終古不易,而音聲有時而變。因此,耢之語音乃至形制和功用,在不同地區(qū)存在差異,并不影響其與“耰”同義,亦即同屬摩田器。
代替“耢(l?。┳?rdquo;的“拉子”,代替“擘挲(bò suo/se)”的“簸梭”或“簸瑟”等,在各類媒體上并不少見。
“最后就是由兩名女勞力拉著象倒走的小飛機(jī)一樣的木拉子,把壟臺上的土都刮封在溝里把埋上種子。”——戴旭《開創(chuàng)責(zé)任承包的先河》(海疆在線 20150622)
“二狗牽著瞎驢,在后面拉拉子,一季的莊稼照樣種完了!”——靳軍《春風(fēng)》(盛京文學(xué)網(wǎng) 20160616)
“……拉子就把點完籽的壟合上了。扶拉子人的后面還有個人,空著手跟著走,那就是踩‘格子’的,把拉平的壟溝用腳踩實,以防跑風(fēng),并起到保墑作用。”——楊滿良《北方傳統(tǒng)農(nóng)耕工具》(黑龍江日報 20160627)
“就在這望寶山下,春天里我曾扶犁、點種、拉簸梭。”——白瑞軒《故鄉(xiāng)情》(短文學(xué) 20170323)
“春季種地,淑輝和妹妹兩個人拉簸瑟蓋土……”——擾之《回首》(江山文學(xué)網(wǎng) 20160103)
[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