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譚國武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懷著對家鄉(xiāng)文化的摯愛,漢書掛角,背起行囊,開啟了行走和撫摸遼西山川的腳步,并撰寫了《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勢而言,努魯兒虎山就像燕山山脈和大興安嶺山脈之間的一個大大的繩結(jié),把各種朝向的諸多山脈扭結(jié)在一起,同時,依傍這個巨大的“中華結(jié)”,誕生了三條大河,即向東的大凌河,向北的遼河(老哈河)和向南的灤河(青龍河)。由此,把中原與北方、東北、東北亞地區(qū)諸少數(shù)民族及其文化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
《努魯兒虎行》從2006年1月在《朝陽日報》發(fā)表第一篇《努魯兒虎——我們的父親山》,到2007年3月發(fā)表第三十七篇《黃花灘建州古城》,其間,凌源市、喀左縣、朝陽縣地界基本走完,建平縣、朝陽市區(qū)也完成大部分采訪任務(wù),后因作者工作調(diào)動而擱筆。
現(xiàn)在本網(wǎng)發(fā)表《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讓更多網(wǎng)友了解朝陽,認識朝陽,從而提升朝陽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朝陽良好形象。
《努魯兒虎行》系列之二十四
喀喇沁左翼旗王府
文圖/譚國武(遼寧朝陽)
清天聰9年(1635),皇太極詔編喀喇沁部為左、右二旗,以圖琳固英第六子色楞(又稱色棱、《清史稿》稱塞冷)掌管左翼旗,是為喀喇沁左旗第一任扎薩克(旗長)。后又封鎮(zhèn)國公,世襲罔替。
喀喇沁部是游牧于中亞草原的古老部落,發(fā)祥地在今天的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河流域。東遷后與朵顏烏梁海合二為一,仍以喀喇沁為部落名稱。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時,喀喇沁部之長者勒篾(也譯為“濟拉瑪”)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三次救過成吉思汗性命?!睹晒琶厥贰分杏涊d:“札兒赤兀歹老人的兒子兀良哈氏者勒篾弟兄二人,歸附成吉思汗之后立下了汗馬功勞。”之所以尊稱“扎兒赤兀歹”為“老人”是因為他與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曾為一代摯友,所以,當成吉思汗忙于統(tǒng)一蒙古各部的時候,扎兒赤兀歹便將自己的兩個兒子者勒篾和速不臺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的“伴當”,當成吉思汗成就一代偉業(yè)時,者勒篾兄弟二人成為了成吉思汗麾下名為“四杰”的佐命功臣。
因此,成吉思汗賜他“九罪弗罰”,封他為第九位千戶那顏,后來,成吉思汗又將女兒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使其享有“塔布囊”(駙馬)的稱號。從此,喀喇沁部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世代聯(lián)姻。成吉思汗死后,喀喇沁部為其守衛(wèi)皇陵。 “喀喇沁”在蒙語中是守衛(wèi)者的意思。這也許正是烏良哈與喀喇沁二部融合后,仍稱名喀喇沁的原因。
喀喇沁左翼旗治所最初設(shè)于喀左官大海,康熙2年(1663年),色楞之子奇塔特任扎薩克時,將王府駐地遷到宮根浩若,漢譯為公營子。建平縣的公營子劃歸喀左后,將此地名前加一南字,以示區(qū)別,蒙語稱“吾門宮根浩若”。
南公營子,位于喀左縣南部,大凌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jīng)其境。而且,支流蒿桑河、滲津河在此附近匯入大凌河。三河匯聚,在這里形成了萬頃良田,因此,這里自古為出入大凌河古道之戰(zhàn)略要沖,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有名的白狼山(今大陽山)、白狼城就在今南公營子鎮(zhèn)的西部。
關(guān)于喀喇沁左旗之所以從官大海遷到南公營子建治設(shè)府,還有一段美妙的傳說。
據(jù)說色楞在喀左一帶定居以后,很喜歡到南公營子一帶游獵,有一天,在美麗的大凌河畔、九曲蓮花山下,他遇見一位年輕貌美的漢家少女,于是經(jīng)常幽來密去,與之野合。后來,民女生有一子,即后來左翼旗第二任扎薩克奇塔特。但色楞的大福晉乃清朝皇家女子,色楞懾其威不敢把民女及其子帶回王府。于是,在南公營子貝子山下為其母子修下一片宅院。奇塔特長大成人后南征北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1657年色楞去世,王府大辦喪事時,奇塔特密遣心腹,進京請旨,襲任了扎薩克,并于1663年把王府遷到了南公營子。
喀喇沁左翼旗王府又稱扎薩克衙門、公爺府、烏公府。位于九曲蓮花山下,南有大凌河橫貫東西,以孤山為影壁,有巴圖查干山護于左,窟窿山擁于右,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咦笃旃?0任扎薩克在此出生、任職、封官晉爵。由此形成了喀喇沁左旗蒙古族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
王府占地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與四周的貝子府、老府、“五大廟”即樓子廟、洼子廟、金頂寺、佛堂廟、奶奶廟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筑群。
據(jù)介紹,王爺府主要建筑有公爺府、亭子院、戲樓、花園等。王府之內(nèi),亭臺樓閣,飛檐斗拱,雕梁畫棟,五彩繽紛,金碧輝煌。
上圖是存放于喀左縣檔案館的王府舊址沙盤模型,可見當年的宏偉氣勢。1947年,國共兩黨在這里拉鋸爭奪,王府毀于一場大火。據(jù)當?shù)乩夏耆嘶貞?,大火一直燒了一個多月。末代王爺默爾賡額逃亡。從此,這個成吉思汗末代駙馬的后裔經(jīng)營的喀喇沁左翼旗王府,在經(jīng)歷了近300年后,終于在大火中消失了。
喀喇沁左翼旗與右翼旗在清朝被稱為“世澤藩屏”,滿蒙結(jié)盟后,清朝通過聯(lián)姻等方式,強化與漠南蒙古各部的關(guān)系。因之而形成的就是備指額駙的制度,據(jù)《大清會典》所載:漠南各部在每年10月以前把15歲以上20歲以下的貴族子弟的名單上報到理藩院,作為清朝皇帝挑選額駙的依據(jù)。愛新覺羅家的女兒嫁到蒙古草原、以血緣姻親強化北方的防務(wù),已經(jīng)成為天經(jīng)地義、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康熙的八個成年女兒中有六個嫁給了蒙古各部,其中四個分別嫁給了漠南蒙古的喀喇沁等部。同時,清朝皇帝每次承德山莊避暑,冬巡祭祖,或“秋獫”“冬狩”,都要設(shè)宴召見和款待蒙古王公,以密切相互關(guān)系。
從文獻記載看,清朝時期,喀喇沁左翼的地位規(guī)格應(yīng)略遜于右翼?,F(xiàn)在,喀喇沁右旗親王府大致保存完好。2001年已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為赤峰市對外宣傳歷史文化的亮麗名片。而我們的左旗王府卻只能在檔案館里的沙盤上領(lǐng)略其風采了。在重視發(fā)掘和弘揚歷史文化的今天,此事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思索。
記者在南公營子鎮(zhèn)采訪時,感受到當?shù)乩先嗽谥v述索龍橋、烏王府及王府的奇聞軼事時,那樣滔滔不絕,眉飛色舞??吹?ldquo;五大廟”雖都遭到過不同程度的破壞,但仍依稀可見當年的氣勢。鎮(zhèn)政府也即將從解放初旗政府辦公的院子里搬出。鎮(zhèn)長趙宏偉告訴記者,鎮(zhèn)政府早有重建“王府文化”的打算。但愿他們恢復和重現(xiàn)喀喇沁左翼旗300年厚重歷史文化的計劃盡早得以實施。
?。ù宋陌l(fā)表于2006年11月8日《朝陽日報》)
小鏈接譚國武,遼寧省朝陽師范高等??茖W校退休教師,朝陽市國學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學者。愛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陽日報》、《遼寧日報》、《滿族研究》、《理論界》、香港《大公報》等各類報刊發(fā)表相關(guān)文章20多萬字。曾參與《遼寧文化通史》的纂寫工作,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采寫《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