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四條腿
文化信使/時春華 編輯/趙盼
“小板凳兒,四條腿兒,我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我嗑得臟,我給奶奶搟面湯,面湯沒有油,我給奶奶磕仨頭。”關(guān)于這個童謠,有好幾種版本,還比如:“小板凳兒,四條腿兒,我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給奶奶下掛面,奶奶嫌我下得多,我給奶奶換一鍋”……這詼諧幽默的童謠里提到的“小板凳”可是早些年我們農(nóng)村最常見的物件,它和用玉米皮擰的蒲團統(tǒng)稱為“坐物”,也就是人們坐著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條件并不好,小墊子當(dāng)“坐物”可是奢侈品,布片人們是舍不得的,大塊的布給大人孩子的衣褲當(dāng)補丁,小塊的布留著打袼褙做鞋。玉米皮倒有的是,坐小板凳得用木板,木板也不多見,如果用趙本山小品里的臺詞“手電筒是家用電器”的話,那么小板凳也可以算作家家戶戶的一個“家具”了。
做得最考究的小板凳是木匠家的小板凳,因為木匠家里鋸子、刨子的家伙式全乎,刨平木板,板面溜溜光,四條板凳腿之間拉著橫梁,看上去美觀,坐上去結(jié)實,大大小小的都有;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小板凳可就簡單了,材料簡單,結(jié)構(gòu)簡單,做工更簡單,弄塊木板找鋸子拉成幾段,到木匠家求木匠把板凳面用刨子推平了,回家后把兩個木塊用長長的大鐵釘釘在木板的兩頭,簡單的小板凳就做成了,只不過,我們的小板凳是兩條腿。小孩子,攀比心是很強的,總想擁有一個漂亮的四條腿的小板凳,于是就趕著時機,看木匠在哪家親戚家里干活,央求大人去,求木匠用剩料給做個四條腿的小板凳。巴著眼張大嘴看著細膩刨花打著卷從刨子中間鉆出來,甚至產(chǎn)生過吃掉它的沖動。然后木匠錛子、鑿子的打眼兒,砸木楔,大功告成,自是千恩萬謝,把漂亮的小板凳緊緊抱在胸前,真像抱著個價值連城的寶貝。
小板凳作為“坐物”,可是有它的大用場,夏天里家家戶戶在院子里吃飯的時候,大大小小、高矮不同的小板凳擺了一圈,大人們在門外聊天,石頭臺不夠,就會叫著自家孩子的名字抱出幾個小板凳來,那時候沒有電視,人們吃完飯,都會拎著小板凳出去坐,這小板凳,已經(jīng)相當(dāng)于男人們兜里的煙,現(xiàn)在的孩子帶著的手機一樣,成為一種習(xí)慣。尤其是在農(nóng)村演電影的時候,那可是小板凳的世界,坐著小板凳的,用小板凳占座的,散場后叮叮當(dāng)當(dāng)也是小板凳的動靜。
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這小板凳曾是我們的“拄棍兒”,我們的玩具,更是我們的伙伴。記得小時候奶奶出過這樣一個謎語讓我猜是什么,“小時四條腿,長大兩條腿,老了三條腿”。我?guī)缀跸肫屏四X殼也想不出答案。奶奶提示我,“小時候也有三條腿的時候”,我更蒙了。最后是奶奶告訴我的答案:人。她這樣給我耐心地解釋,人小時候爬,手腳并用,所以說四條腿;長大了站著走了就兩條腿了,老了,拄了拐杖,就變成三條腿了。“那小時候咋有三條腿的時候呢?”我歪著頭,眉頭擰成一個大疙瘩。奶奶笑了:“你們小時候啊,學(xué)了拔橛兒,還站不穩(wěn),得有個東西扶著,所以那些高的結(jié)實的小板凳就成了你們的第三條腿。”真有意思,我咯咯地笑起來。是啊,我自己怎樣的扶著小板凳練習(xí)站立和行走我當(dāng)然不會記得了,可我真的看見過周圍好多的小孩子還真的是這樣子,在大人的看護指引下慢慢學(xué)會了站立和行走的。
小板凳不會說話,卻是我們小孩子的朋友,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閑得無聊,我們小女孩會把媽媽的頭巾蒙在小板凳上,把小板凳當(dāng)做孩子抱在懷里使勁地悠啊悠,男孩子們則會把小板凳當(dāng)馬騎,一個人喊著“騎大馬,挎洋刀,咵嚓咵嚓就是蹽”,玩得不亦樂乎;人多的時候,大家就把所有的板凳擺在一起,圈起來擺成圍墻,摞起來擺成高塔,排起來擺成火車,小小的“圍墻”里留下我們的快樂,摔倒的高塔鍛造著我們的智慧,長長的火車見證了我們的友誼。
小孩子總是有自己的小心眼的,有時候省著自己的小板凳不坐,卻去坐別人的,因為愛惜自己的小板凳;小孩子有時候也是口不擇言,順嘴胡說瞎鬧的,比如關(guān)于小板凳的這個順口溜,我們小孩子會篡改成“小板凳兒,四條腿兒,我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給奶奶下湯面,奶奶嫌我下得多,我給奶奶踹了鍋”,再就是“小板凳兒,四條腿兒,我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我嗑得臟,我給奶奶搟面湯,奶奶說我沒放油,我給奶奶磕仨頭;奶奶嫌我沒沾地兒,我給奶奶放倆屁兒。”我們?nèi)绱说淖龇偸菚艿酱笕说呐u和告誡,批評我們的自私,告誡我們要懂得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如今,我小時候的那些小板凳我家還有,大的,小的,精致的,粗糙的都有,每每回到家,見到它們格外親切。雖然這些小板凳因為歲月的侵蝕已經(jīng)斑斑駁駁,有的磨得起了光亮,有的也有些松松垮垮了,但我仍是喜歡它們,因為正是這些小板凳,讓我懂得了禮貌,懂得了謙讓,懂得了孝親敬長,懂得鉆研奮斗,也正是這些關(guān)于小板凳的童謠,給了我最早的文學(xué)啟蒙。
小鏈接
時春華,女,遼寧省北票市大三家鎮(zhèn)中心小學(xué)教師,1992年畢業(yè)于朝陽市第一師范學(xué)校,愛好文學(xué),熱愛生活,熱衷于傳播社會正能量,是北票市作家協(xié)會,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遼海散文網(wǎng)會員,在北票市報有專版《朝花夕拾》,在《今日朝陽網(wǎng)》網(wǎng)絡(luò)媒體發(fā)表過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