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譚國武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懷著對家鄉(xiāng)文化的摯愛,漢書掛角,背起行囊,開啟了行走和撫摸遼西山川的腳步,并撰寫了《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勢而言,努魯兒虎山就像燕山山脈和大興安嶺山脈之間的一個大大的繩結(jié),把各種朝向的諸多山脈扭結(jié)在一起,同時,依傍這個巨大的“中華結(jié)”,誕生了三條大河,即向東的大凌河,向北的遼河(老哈河)和向南的灤河(青龍河)。由此,把中原與北方、東北、東北亞地區(qū)諸少數(shù)民族及其文化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
《努魯兒虎行》從2006年1月在《朝陽日報》發(fā)表第一篇《努魯兒虎——我們的父親山》,到2007年3月發(fā)表第三十七篇《黃花灘建州古城》,其間,凌源市、喀左縣、朝陽縣地界基本走完,建平縣、朝陽市區(qū)也完成大部分采訪任務(wù),后因作者工作調(diào)動而擱筆。
現(xiàn)在本網(wǎng)發(fā)表《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讓更多網(wǎng)友了解朝陽,認(rèn)識朝陽,從而提升朝陽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朝陽良好形象。
《努魯兒虎行》系列之十八
東方之豬
文圖/譚國武(遼寧朝陽)
豬的“神圣”觀念一直嬗遞了幾千年,直到近代,在某些民族中依然存在著。其所以神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人們對(野)豬的畏懼。所謂“恐懼創(chuàng)造神”(列寧語)。二、在六畜中,豬的生殖力最強,所以它是生殖崇拜的產(chǎn)物。三、在先民的意識中,豬是雨神或河神(河伯),與雨、水有著極其神秘的關(guān)系。
圖騰嬗變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即人的擬獸化、獸的擬人化直至全人型始祖出現(xiàn)。也就是說,出于對神化的自然力的惶恐和畏懼,或?qū)Σ柯渑d旺(多子)的渴求,人們認(rèn)可動物型始祖。進(jìn)而以圖騰物象自己,或自己象圖騰物,于是出現(xiàn)了半人半獸型的始祖。最后,隨著人類理性認(rèn)識的發(fā)展,全人型的始祖出現(xiàn)。依此,我們可以簡單地勾勒出女媧或伏羲的形象演進(jìn)脈絡(luò)——即由最初的豬龍型到人首蛇身再到全人型(女身、男身或合體)的發(fā)展過程。前面說過,軒轅黃帝與豬的密切關(guān)系,其實,就黃帝本身形象而言,《山海經(jīng)》上說,為人面蛇身,且“尾交首上”,這一半人半獸的形象不就是一只(決)或環(huán)形的玉豬龍嗎?
《莊子•大宗師》說:“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挈,又作契,挈天地即開辟天地。聞一多認(rèn)為此豨韋氏即盤古。而女媧還有一個名字叫包媧,與包戲(伏羲)為一語之轉(zhuǎn)。所以有學(xué)者認(rèn)為,“伏羲與女媧,名雖有二,義實一也。……所不同者,性別而已。”稱女媧,猶言女伏羲。所以我們看到,在漢墓畫像石上的伏羲女媧交尾像,實即“前后(左右)皆有首”的“并封”的具像化、世俗化和人格化。體現(xiàn)在紅山文化中,既是被稱為雙龍首玉璜或誤稱為勾云型玉佩的玉豬龍。在漢墓畫像石上,尤其有一種比較少見的形式,即在伏羲女媧中間夾了一位“第三者”,兩只胳臂摟抱著伏羲女媧。這位“第三者”正可以解讀為開天辟地的豨韋氏(盤古),與天地之神伏羲女媧,共同構(gòu)成完整的天地宇宙。
豨韋又稱豕韋或室韋,除豬型豨韋神話外,金文中也有豨韋神像。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古代室韋族后裔布里亞特蒙古族的始祖就是一頭野母豬。室韋又寫作失韋、失圍,在漢文中始見于公元5世紀(jì)的北魏時期,據(jù)記載,同其他古代東北少數(shù)民族如肅慎、靺鞨等一樣,室韋人喜歡養(yǎng)豬,而且,直到9世紀(jì)時,豬仍是其衣食之源,難怪人們給他們起了一個混名“通古斯”!原來,通古斯就是“豕”的意思。早在幾個世紀(jì)以前,通古斯就成了亞細(xì)亞北部居民的統(tǒng)稱。
伏羲一名,古書無固定寫法,如庖犧、包犧、宓犧、炮犧、伏戲、包羲、伏犧、包戲等,但依“伏”“包”之義而言,“伏”《史記·樂書》解釋為“毛者孕鬻”,鄭玄注:“孕,妊也;鬻,生也。”包,甲骨文為象形字,作腹中有人形或像人之胞胎形,當(dāng)為包之初文?!墩f文》解釋“包”:象人妊娠,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可見,無論伏或包,都指事妊娠生育之事。而女媧又作包媧,前面說過伏羲女媧名二實一。至此我們可以推斷:伏羲女媧其名稱的真實含義應(yīng)該就是包豨或伏豨,也就是懷了孕的大野豬。
唐代房千里《投荒雜錄》載:“雷公豕首鱗身”。李肇《唐國史補》也說雷公“狀如彘”,而伏羲之父正是雷神。《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鼓其腹則雷”正說明他有一個碩大無朋的肚子。因此,大肚子的豬被先民們當(dāng)作了生育神的象征。于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一件陶缽,可謂是對以上說法最好的詮釋。其上刻畫了一只豬,豬的巨大腹部及生殖能力表露無遺。圖中畫了兩個小腦袋以示豬雛,一個已出生,一個仍在腹中。而在母豬的兩后腿之間,夸張地畫了一個生殖器,以示其強大的生殖功能。
《史記•天官書》:“奎曰封豕,為溝瀆。”注引《正義》:“奎,天之庫府,一曰天豕,亦曰封豕,主溝瀆,西南大星,所謂天豕目。”“主溝瀆”者即為主生育者,豬本身就是生育神??逓槲鞣教靺^(qū)第一星座,由16顆星組成,連線平面似兩個豬頭套合在一起,被比喻為二首同身的“封豕(豨、狶)”,即并封。其為“天之庫府”者,正形容豬有一個龐大的肚子,猶如大倉庫,元氣所積,渾渾濁濁,都在其中。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那位能開天辟地的豨韋氏,“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把豬的大肚皮又比喻成了天地宇宙,豨韋氏是在豬肚子里開天辟地的。
學(xué)者多根據(jù)西南諸少數(shù)民族普遍流傳的女媧繁衍人類的神話傳說,說女媧伏羲誕自葫蘆。其實,葫蘆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石榴、蓮蓬等一樣,都寓意著多子。其與豬的大肚子,東山嘴陶裸女俑的大肚子在指事上并無二致。也就是說,它們都是表達(dá)了先民們祈盼部族興旺、多子多孫的樸素思想。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樂正后夔娶之,生伯封。實有豕心,……謂之封豕。有窮后羿滅之,夔是以不祀。”“有仍氏”實即“有奶氏”,義指母豬腹下的兩排乳頭。古人常以多乳指事生育,興旺,如文王四乳。伯封即并封、封豕,有仍氏生女,女又生伯封。這看似是一個老母豬生豬崽的過程。此正說明有仍氏一族是一個以豬為圖騰的部族。其與龍屬的夔結(jié)合,正可以作為豬龍合體圖騰出現(xiàn)的有力證據(jù)。反言之,是豬龍圖騰結(jié)合的世俗化解釋。
?。ù宋陌l(fā)表于2006年8月30日《朝陽日報》)
小鏈接譚國武,遼寧省朝陽師范高等??茖W(xué)校退休教師,朝陽市國學(xué)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北京師范大學(xué)訪問學(xué)者。愛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陽日報》、《遼寧日報》、《滿族研究》、《理論界》、香港《大公報》等各類報刊發(fā)表相關(guān)文章20多萬字。曾參與《遼寧文化通史》的纂寫工作,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采寫《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