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里的花生米
文/董軍(遼寧鞍山)
每年的臘月三十,家家戶戶都會重復地講述著一個同樣的故事,故事的情節(jié)大致相同,但細節(jié)上或多或少地有些改動。放鞭炮,包餃子,貼春聯,掛燈籠,喜慶的心緒中蕩漾著一種欣慰。我們家是個大家庭,父親去世早,是母親領著我們五個兄弟姊妹,靠著微薄的工資,走過了四季分明的一年又一年。如今的我們也都成家立業(yè),但過年時的年味兒依舊沒變,親情依舊沒變,俗情俗理依舊沒變,也和大多數家庭一樣,重復地講述同樣的故事。而最能讓人留戀的卻是那頓年夜飯中的水煮餃,每當熱氣騰騰的水煮餃子端上餐桌的那一刻,室外是鞭炮齊鳴,禮花綻放,室內是親情與年味兒交織成了一首最動聽的歌謠《難忘今宵》。團聚的氛圍一下子就把一年一次的年夜聚餐的歡樂和年夜里的年味兒推向了巔峰。
最讓大家拭目以待的焦點并不是誰家的鞭炮聲有多么的炸響,誰家的禮炮有多么的色彩斑斕,而是自家老媽在水餃里放的那幾?;ㄉ?。這是老媽精心安排布置的并帶有獎勵的活動,其規(guī)則是每吃到一個帶有花生米的餃子,就會得到老媽的一份五十元的祝福,一頓百十個餃子中,一共有四個包有花生米的餃子,一個堪比大海撈針的比賽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里,有一個流傳了許多年的風俗,那就是在吃年夜飯之前,分別在幾個餃子里包上一?;ㄉ?。誰要是吃到帶有花生米的餃子,就預示著誰會在新的一年里,買賣興隆通四海,事業(yè)有成,步步高升,生活順風順水,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一粒小小的花生米,牽動著孩子們的心扉,除老媽外的每個人都在躍躍欲試等待著熱氣騰騰的年夜餃子端上餐桌的那一刻,即便是包餃子的人放的花生米,想在眾多餃子里記住是哪一個,那是不可能的。熱氣騰騰的餃子擺滿了桌面,一大家子人團團圍坐,各個施展自己的才能尋找機遇。“大孩子”們想的是新一年的幸運及順暢有序的生活節(jié)奏,而小孩子們想的是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當下的那份獎勵。
一場悄無聲息地對決,一場躍躍欲試地比拼,一場近距離地角逐,一場只有年夜里才能上演的大戲,在落下帷幕后的那一刻,情緒的變化那是相當地明顯,有吃得飽飽的沒有吃到花生米的,有剛下筷就有驚喜的,自然也有在比拼的過程中得到欣慰的,還有吃到最后還是兩手空空的。而高興的是嬉笑聲不斷的孩子們,當然最高興的卻是忙碌了一年的老媽,她臉上掛滿了最欣慰的笑意。年味兒在人們祈盼中悄悄地走來,在爆竹的清脆聲中飄逸,在母愛的維系中升華,在收獲快樂的情趣中將年夜飯的氛圍推向高潮。
年,是白與晝交替后的結晶,是日積月累后的盤點,是回味走過路程的歸納,是開啟新征程的起跑線,年雖然也有周而復始,但年的周而復始的意義更為深刻,過去我們盼年,是因為能夠穿上一件新衣服,是因為能夠燃放一回鞭炮,是因為能夠吃上一頓美食,是因為能夠和小朋友們一起盡情地玩兒。而今的盼年,盼得更多的是愿望的滿足,團聚的開心,熱鬧的氛圍,假日的游走,歡歌笑語般的團拜,這些會交織成一曲迎春的序曲,未來的祈盼,未來的藍圖,未來的奮斗,都會在年味中得以無限蔓延!
小鏈接董軍,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鞍山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