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鍋年糕慶豐年
文圖/文化信使 史慶友(遼寧阜新)
今年的冬至,天格外冷,天剛亮二弟就打來電話,說家里蒸年糕,讓我回家吃新出鍋的年糕,我欣然答應。
在我的老家,到了冬至節(jié)氣,鄉(xiāng)親們就會巧用大自然送給大家的天然大冰箱,殺豬、宰羊、淘米蒸豆包、撒年糕,開始忙年了!而家鄉(xiāng)的年糕,是我最喜歡的主食之一。
家鄉(xiāng)的年糕別有一番風味,其原因是原料好、做工考究。家鄉(xiāng)的年糕是用家鄉(xiāng)黑土地生長的一種叫黍子的作物,經(jīng)磨皮、淘洗干凈后,浸泡一周以上,乘濕碾壓成面蒸制而成的。由于黍子有粘性,去皮后的米是黃色的,人們又稱去皮的黍子為大黃米(還有一種粘米稱小黃米),磨成的面叫大黃米面。
年糕的作法是將黃米面放盆內(nèi),摻水攪拌至手握面能成團兒為宜。如果不成團兒,往盆里用噴壺灑水,切記慢灑少灑,必須試著來,同時用筷子上下左右翻動,攪拌均勻,至手握成團兒為止。然后,將大鐵鍋刷洗干凈,填足了水,放上用高粱秸稈做的篦簾子,篦簾子上鋪一層提前泡好的紅小豆、江豆、蕓豆、花生、核桃仁、大棗、葡萄干等食物,鄉(xiāng)親們稱這些為配料。第一層配料要放得密實一些,以確保拌好的黃米面不會漏進鍋里。之后,用手把拌好的黃米面抓到配料上邊,放的時候要輕,放一層面,面上再放一層配料,這樣反復幾次,最后一層面用粗一點的籮篩找平,在平平的面上再用花生仁、青紅絲等有顏色的東西擺成“新年快樂”“連年有余”等祝福的文字,最后蓋嚴了鍋蓋。這個鍋蓋一定是用高粱秸稈制作的,這樣的鍋蓋透氣,不至于出鍋的時候年糕上邊都是水。這時候灶膛內(nèi)加火,正常情況都燒高粱秸稈。蒸年糕添火也是一門藝術,要求是均勻還不糊鍋。當整口鍋都散發(fā)著濃濃的水蒸氣后,調(diào)成小火再蒸大約60分鐘就熟了。
家鄉(xiāng)的年糕面是用石碾子軋面,水分含量高,據(jù)米糧加工廠的師傅講,石碾子軋的年糕面濕度太,蒸出的年糕松軟可口,別具一格,特殊風味。
關于春節(jié)年糕的來歷,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饑??傻搅藝蓝竟?jié),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眠了。“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來有個名為“高氏族”的部落,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切成一塊塊放在門外,人躲在屋里。“年”來到后找不到人吃,饑不擇食便用人們制作的糧食條塊果腹,吃飽后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歡歡喜喜又去準備春耕了。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便傳了下來。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于是就把“年”與“高”聯(lián)在一起,稱為“年糕”了。
年糕是過年的應時食品。春節(jié)期間,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吃年糕的習俗。年糕又稱“年年糕”“年年高”,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質(zhì)量一年比一年提高。前人有詩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如今,家鄉(xiāng)人們的觀念在更新,年糕已成為一種地方美食遠近聞名,吸引著好多外地食客慕名前來,年糕讓家鄉(xiāng)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編輯 瑞雪 責編 雅賢]
?。暶鳎罕疚臑榻袢粘柧W(wǎng)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轉發(fā),但請注明原作者及出處。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違者將依法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