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編校的火眼金睛(之五)
文化信使/王中原 編輯/趙盼
王中原 攝
摘錄人民出版社編審林穗芳先生《編輯的語文學習和進修》中的兩個片段:
古詩文知識在編輯工作中還是用得上的?!读挚蟼鳌纷g稿加工有這樣的例子。1861年2月林肯離家鄉(xiāng)赴華盛頓就任總統(tǒng),當時內(nèi)戰(zhàn)有一觸即發(fā)之勢,真是黑云壓城城欲摧,舉國上下,憂心忡忡。林肯在火車站向鄉(xiāng)親們告別時借用某詩人的一句詩Behind the cloud the sun is still shining,最初譯作“烏云后面太陽依舊照耀著”,未能很好表達原作的意境和林肯戰(zhàn)勝困難局面的信心,而且不大像詩句。后來進行編輯加工時改為“漫天烏云遮不住,太陽依舊送光輝”。
另一句話起初譯“游行隊伍正冒著細雨和陣陣冷風行進”,“陣陣冷風”三仄一平,聲調(diào)不和諧,定稿時把“冷”字改成了“寒”字;在“細雨”前加疊字“蒙蒙”,使“蒙蒙細雨”同“陣陣寒風”對仗。這樣就使譯文產(chǎn)生了節(jié)奏。
林先生這個例子說明,不是你學會了外語就會翻譯,沒有深厚的語言文學修養(yǎng)是翻譯不出精品的。
林先生還提醒我們,學習古漢語是為了更好地使用現(xiàn)代漢語,在寫作時決不可濫用文言成分。有人放著“未曾聽說”不用,而偏說什么“未之聞也”。
林先生還說,“語法、邏輯、修辭是編輯的必修課”。“語法管說話是否符合言語習慣,邏輯管說話是否符合思維規(guī)律,修辭管說話如何取得更好的效果,簡單地說,邏輯管通不通,語法管順不順,修辭管好不好。三者都不管觀點對不對,這是要由實踐來檢驗的問題。”
消滅錯別字是編校者的第一要務,把“杜國癢”“陸潤癢”“翁同龡”改為“杜國庠”“陸潤庠”“翁同龢”是基本功,必須過硬。還要在邏輯、語法、修辭和古詩文修養(yǎng)上下功夫。山路崎嶇,風光無限,甘于寂寞,砥礪前行。
林先生文章系人民出版社《編輯工作二十講》第七講,有興趣可以一閱。
2018-03-21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