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有《小說選刊》,太原有《作文周刊》,但刊名寫的是“小說選刋”“作文周刋”。難道“刋”就是“刊”嗎?
“刋”不等于“刊”
文/文化信使 王中原(遼寧朝陽)
北京有《小說選刊》,太原有《作文周刊》,但刊名寫的是“小說選刋”“作文周刋”。難道“刋”就是“刊”嗎?
查一查辭書吧。《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贰掇o源》《說文解字》均無“刋”字,我只在《中華字典》中見過一面。查“百度”讀“qiàn”,解為“切”而已??梢钥隙ǖ卣f,“刋”與“刊”音、形、義均不相同,“刋”不等于“刊”。
既然如此,為什么有些刊名,有些名人題字,有好多書寫者,以“刋”代“刊”呢?
打個擬人化的比方吧。某家有三胞胎兄弟己、已、巳,經(jīng)常外出活動,和人們打交道,與人們混得很熟,人們比較容易認識他們,不容易搞錯。即使有人偶爾搞錯,別人也會提醒他。更重要的是,人們普遍知道某家有三胞胎兄弟,遇到其中一個,人們有心理準備,自會仔細辨認。
而另一家呢,不是本地居民,雖有孿生姊妹刊與刋,但不在一處生活。人們只認識刊,不知道她還有個孿生妹妹刋。有朝一日,刋回家省親,單獨拋頭露面,人們就極容易把刋當成刊了,即使當成刊了,也沒人來更正。
好多辭書不收“刋”字,固然是因為其使用頻率極低,但因此形成的以“刋”代“刊”的局面卻應該引起重視。沒見哪本辨析形近字的書涉及“刊”“刋”兩字。只有《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在“刊”字后提示:左邊不是“千”。
或曰,“刋”字既然閑置不用,讓它當“刊”有何不可?不行。以“刋”當“刊”,將“刊”字作何安排?豈不是自尋煩惱?
為了文字科學化、規(guī)范化、現(xiàn)代化,請不要以“刋”充“刊”。
2010-07-14寫
小鏈接
王中原,漢族,1947年生。函授中文??茖W歷,中學高級教師(已退休)。系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咬文嚼字》雜志特約審校。曾為《語文學習》《演講與口才》等期刊業(yè)余審校數(shù)十年。近年撰寫繞口令300余則。個人原創(chuàng)繞口令專集《繞口令教你巧舌如簧》(趙立濤點評),被列入“新編播音員主持人訓練手冊”叢書,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