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飯
文化信使/瞿軍 編輯/昕晨
年幼時家貧。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還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記得父親有個徒弟,姓余,我喊余叔。余叔的母親我一直喊余婆婆。小小年紀的我,憑借著一些鬼聰明,把余婆婆叫得甜,便有機會跟著父親到余婆婆家蹭到一頓豆花飯和肉吃。
那個年代,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星期,甚至十天半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俗稱“打牙祭”。當時油、鹽、肉、米、糖,甚至火柴都是憑計劃票供應,肉,大概每個成年人每月一斤半。因此,憑票排隊買肉時,誰都希望買到骨頭搭配肥肉,越肥越好,瘦肉反而人人嫌棄。許多人家買肉不圖吃,而是盡量把肥肉熬成豬油,勻著隔三岔五炒菜用,油渣則加咸菜炒成紹子,煮面時放點,或燒豆腐、燴菜時用。在那種生活條件下,誰家泡黃豆、磨豆花加上一個炒肉萊,便是高規(guī)格的待客方式了。
余婆婆有個弟弟,不知怎么卻是姓楊,是哥所在生產(chǎn)隊隊長。當初哥下鄉(xiāng),也是楊隊長直接要去的。楊隊長家在當時的農(nóng)村,算是頂尖的富裕戶,每年過年豬都要殺兩三頭,于是便經(jīng)常送些臘肉、雞蛋和黃豆之類的東西給自己的大姐。因此,余婆婆家的日子也是比較好過的。
豆花的加工,都是在自己家里做。不像現(xiàn)在有機器打漿,有豆腐機生產(chǎn)。做豆花,首先要提前一天泡黃豆,用清水將黃豆發(fā)脹。第二天做飯之前兩三小時,開始用石磨磨出豆?jié){。磨完漿,用紗布口袋將豆渣濾出,豆?jié){倒入鍋里燒開,然后小火,把鹽鹵一點一點慢慢滲入豆?jié){。豆?jié){逐漸凝聚,再小火煨一陣,便是一鍋好豆花了。家鄉(xiāng)的豆花,吃法也很講究,主要是在調(diào)料上。豆花調(diào)料由紅油辣子、鹽、豆油、花椒面、小蔥、香菜和香油配制而成。豆花要趁熱趁嫰時吃,口感最好。這樣耗時費神做出的豆花,似各種美味佳肴,是我兒時記憶中保留最深的美味食品了。豆渣也不會浪費,可用來做豆渣粑,熬稀飯,或加佐料蒸、炒食用。多時所剩下的,也是喂豬的好飼料。
這是鹽鹵豆花,家鄉(xiāng)叫膽水豆花。還有一種用石膏代替鹽鹵制作的豆花,叫石膏豆花,口感較之膽水豆花稍差。
豆花,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記憶,最可口的美食。
成年后,漂泊輾轉(zhuǎn)一個又一個地方,生活在一座又一座城市,峨眉山、成都、深圳、綿陽、西昌,再沒有嘗到過那美味的豆花,吃到過兒時美味的豆花飯。
現(xiàn)在南方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各種各樣的豆花飯、豆腐宴,我常去品嘗,但始終與童年記憶中的豆花飯相差甚遠。
小鏈接
好名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