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陽網(wǎng)】
馨香美食白豆腐
文/佟海霞 編輯/趙威
“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yǎng)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讀著朱自清先生這樣的描寫,你的鼻子、你的嘴巴有沒有發(fā)生條件發(fā)射?!我是有的,現(xiàn)在,我手捧著書,仿佛那一個個的文字幻化成一縷縷熱氣騰騰的豆腐,香,順著我的鼻子一路下行,導致嘴巴不停地吞咽著唾液,肚子也跟著嘰里咕嚕的直叫喚。恰好提醒了我,廚房還有半塊白嫩的鹵水豆腐,再澆幾滴純豆子釀成的醬油,切幾根翠生生的小蔥用來果腹了。這個豆腐可是來之不易,現(xiàn)今的城里,很難買到鹵水點出來的豆腐了,是愛人大清早的跑了很遠的路,慕名從鄉(xiāng)下特意買回來的,其口感像極了兒時吃的豆腐的味道。
小時候家里窮,“豆腐”絕對稱得上是奢侈食品,一年也難得吃上一塊。只有家里來了尊貴的客人,奶奶才會叫我去拿放在柜上那個大號的寫著“為人民服務”的大白搪瓷缸子,接下來的事情,我都會伴著奶奶話語的余音一溜兒小跑地去完成。因為我每一天都在盼望著,盼著奶奶讓我去拿柜上的大白搪瓷缸子,然后到耳房(廂房),從耳房的房梁上取下吊著的袋子,舀出來滿滿一大缸子黃燦燦的黃豆。接下來就是在炊煙升起的時候,小心翼翼地跑到胡同口,緊緊地抱著那大白搪瓷缸子,等著從村東頭響起的吆喝聲,“呦,家里來人了吧!”,“嗯!”,“哪來的?”,“北京我大姑!”胡同口總會重復這樣的對話。每次有人詢問,我都死死地抱著那個大缸子,仿佛下地回來的叔叔嬸子會跟我搶似的。“撿豆腐嘍……”吆喝聲從遠處傳來,我就開始踮起腳尖兒,朝著東邊伸長脖子不停地張望,直到望見那穿著碎花小褂,甩著兩根長長的麻花辮,擔著兩只水桶的顫顫巍巍的身影,拐到三岔口的主路上來。我的心才仿佛落地,“三嬸,撿塊豆腐!”,“家里來客人啦!”,“嗯,嗯”。嘴里機械地答著,眼睛卻一直盯著泡在水桶中的白白、嫩嫩的豆腐。那嫩滑的樣子,我想肯定是比西施的肌膚更柔軟細膩的。“小傻子,豆子給我倒后面桶里,回家取碗去,要不豆腐你用手捧著?!哈哈哈”我被三嬸的大笑驚醒了,立刻漲紅了臉,連忙往家跑,邊跑還邊喊:“你可別走,等著我,馬上!”,后面立刻響起一串爽朗的笑聲……
等我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這美味鮮嫩的豆腐,不全是用村東頭那個石頭碾子碾碎黃豆做成的,那醇香的黃豆磨制出來的也不單純是那白嫩的大方塊,還有文人吟詠的“石膏化后濃乳酪,水沫挑成皺成衣”的豆腐皮;“家用為宜客非用,合家高會命相依”的豆腐腦;“剁作銀條垂縷骨,劃為玉段載脂肥”的豆腐絲、豆腐干、臭豆腐、油豆腐、豆腐乳等等千變?nèi)f化般的衍生品。對于那豆腐絲,周作人曾有過這樣的描述“江南茶館中有一種‘豆腐絲’,用豆腐干切成細絲,加姜絲醬油,重湯燉熟,上澆麻油,出以供客……”
看來尋常百姓家的豆腐也可以與茶相伴,與茶相同,雅俗與共。這個相傳由淮南王劉安所發(fā)明的美食傳到現(xiàn)今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從蘇東坡苦中作樂發(fā)明的菜品“東坡豆腐”就可以知道;從朱元璋憶苦思甜,每餐必有豆腐就可以知道;從現(xiàn)代化的生產(chǎn)車間里生產(chǎn)出的琳瑯滿目的副產(chǎn)品就可以知道;從女兒對待“小白菜燉豆腐”那仿佛如老饕般的吃相就可以知道;從今晨愛人大老遠買來的豆腐就可以知道,對于豆腐,這一再平常不過的食材,中國人從古至今對于它濃濃的喜愛之情,已經(jīng)融入了日常生活,無論歲月如何的變遷,那份對豆腐的至愛都揮之不去,將沉淀到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之中。
小鏈接:
佟海霞,遼寧省朝陽市第三中學高級教師,作品見于《燕都晨報》、《作家天地》、《中國文藝》、《遼西文學》及網(wǎng)絡媒體“今日朝陽網(wǎng)”和微信平臺“新北方琳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