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努魯兒虎行》系列之八:凌南舊事(譚國武)

摘要:凌南古鎮(zhèn)——刀爾登是蒙語稱謂,系“那莫刀日嘎吉爾”的簡稱,意為低洼沼澤之地。

編者按

  從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譚國武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懷著對家鄉(xiāng)文化的摯愛,漢書掛角,背起行囊,開啟了行走和撫摸遼西山川的腳步,并撰寫了《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勢而言,努魯兒虎山就像燕山山脈和大興安嶺山脈之間的一個大大的繩結,把各種朝向的諸多山脈扭結在一起,同時,依傍這個巨大的“中華結”,誕生了三條大河,即向東的大凌河,向北的遼河(老哈河)和向南的灤河(青龍河)。由此,把中原與北方、東北、東北亞地區(qū)諸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

  《努魯兒虎行》從2006年1月在《朝陽日報》發(fā)表第一篇《努魯兒虎——我們的父親山》,到2007年3月發(fā)表第三十七篇《黃花灘建州古城》,其間,凌源市、喀左縣、朝陽縣地界基本走完,建平縣、朝陽市區(qū)也完成大部分采訪任務,后因作者工作調動而擱筆。

  現(xiàn)在本網發(fā)表《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讓更多網友了解朝陽,認識朝陽,從而提升朝陽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朝陽良好形象。

《努魯兒虎行》系列之八

凌南舊事

文圖/譚國武(遼寧朝陽)

  凌南古鎮(zhèn)——刀爾登是蒙語稱謂,系“那莫刀日嘎吉爾”的簡稱,意為低洼沼澤之地。新石器時代以來,這里一直是古道上的經濟、文化、軍事重鎮(zhèn)。元朝時于今南店村北莊設新店站。到公元16世紀末(明嘉靖末年到隆慶年間),蒙古喀喇沁部首領巴雅思哈勒率部東遷,屬下分部布固魯特(博古魯特)蟒牛得(蟒諾得)二部從今建昌縣牤牛營子一帶來此駐牧,因蒙古部族為軍政民混一組織,而定此地為南營、北營、后營,以南營之地水草豐盛,因此稱為“那莫刀日嘎吉爾”。明末清初,蒙古部族各以氏系尋找牧場,分散于今西至大河北鄉(xiāng)、劉杖子鄉(xiāng),東到建昌縣要路溝一帶。漢佃入墾后,蒙漢百姓為祈此地富壽安康,又音近千產、鎮(zhèn)撫之名,而稱安福營子,與叨爾磴名并用。到清朝咸豐初年,建昌(治今凌源市)縣令就只知寫叨爾磴一名。

  喀喇沁部駐牧之初,到1635年(明崇禎8年)前的幾十年時間里,蒙民的生產方式為游牧和狩獵,還談不上商業(yè)貿易。劃旗定界后,自由自在的游牧受到極大限制,因而,蒙古人始有墾荒耕種,逐漸開始了定居生活??滴酢⒂赫H,清政府提出“借地養(yǎng)民”政策,此后,大批漢人涌入。或夫妻、或父子、或弟兄,肩擔、推車到此,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或手工技藝,以租種蒙古人土地為生。到乾隆20年,現(xiàn)在的刀爾登一帶(包括三道河子鄉(xiāng)及楊杖子鎮(zhèn))已落成了48個較大的村莊??芍^大村相接,小村布滿溝岔了,此時,蒙古人已逐漸脫離了游牧狀態(tài),由亦牧亦農而演變?yōu)橐赞r耕為主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了。

  隨著村落的形成,人口的增加,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生產資料、生活日用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業(yè)貿易也日趨繁榮。起初,隨“借地”移民到此的商販,根據蒙古部落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的狀況,多采取“以物易物”方式進行貿易。即用他們帶來的商品換取當地蒙古人的牲畜及畜產品等。以茶為例,“茶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或把商品賒出,按價折成小羊或母牛,半年或一年后,再按小羊應長尺數和母牛應孳生多少小牛計利息。這些來自山東、山西、河北、北京等地的商販開始時是以貨郎的形式出現(xiàn),一年關內外往返數次。據老年人講,當時走街串巷叫賣的貨郎擔子比比皆是,接踵不休。手持銅鑼皮鼓或敲或搖,擔賣日用品的叫“貨郎子”;肩擔白條簍長途販運的叫做“挑八根繩”的;手搖小銅板鼓的是金、銀匠;手搖小皮鼓的是賣雜貨的;沿街叫喊的是賣鍋碗瓢盆、砂瓷、瓜果的;肩掮褡褳是賣絲線的;擔木箱的是賣筆或用火柴、石油(那時叫洋火、洋油)換亂繩頭、豬鬃豬毛等的。

  漸漸地,這些商販及手工業(yè)者開始謀求長駐經營,甚至把生產工廠搬到這里。他們租蒙地建宅,落居設鋪。由是刀爾登一帶出現(xiàn)了諸多商鋪和手工業(yè)作坊。據載,清朝乾嘉之際,這里較大的商號就有恒通號、興盛號、德勝號、興隆號、復興號、永勝號、三泰號、盛泰和等。酒坊有馬家、溫家、張家等,因此出現(xiàn)了燒鍋地、下燒鍋、西燒鍋等地名。其它如銀匠鋪、染坊、織房,當鋪、藥鋪、糧號、鹽店、車馬店等,可謂商號、作坊林立。尤其古道沿途提供過往行人客商停住的大小客店,村屯皆有。咸豐年間,陜西商人王老廣來此經商,數年后與當地人合股開設當鋪,號曰“三逢達”,并置土地500多畝。光緒18年(1892年),著名民族實業(yè)家徐潤視察柏杖子金礦、金廠溝梁金礦時,即于此處安歇?!缎煊摭S自敘年譜》中記到:“在王老廣三逢達當鋪茶尖”。

  嘉慶元年(1796年),廣教寺喇嘛丹忠為方便蒙漢百姓交易,在寺門外設集市,于是遠近客商云集于此。為保證交易公平,丹忠喇嘛派廟內專人負責度量,打斗量數,百姓稱善稱便。

  1935年以前,青龍河水運暢通。每年夏秋之際,有千艘貨船往來于虎頭石下。當時,從今北灣子南到王杖子之間2.5公里的青龍河岸,為“水上市場”。冬春之際,陸路上過往的商賈、車輛更是晝夜不息。時有“拉不敗的塔子溝,填不滿的建昌營”的說法。塔子溝即今凌源市,建昌營在今河北省遷安境內,此說正足以說明當時南北貿易之盛,同時,反映出商道之樞紐——刀爾登地方的商業(yè)繁榮景象。

  二次直奉戰(zhàn)爭后,商路時斷時通,這里的繁榮景象已成昨日黃花。尤其1933年農歷二月初七晚,日本侵占后,這里大小店鋪紛紛關張,偶有肩挑販運日用品者,如遇警察劫卡,輕者雁過拔毛,袋裝口吃,所剩寥寥;重者沒收,落個本利全無。因此,到1942年的時候,整個刀爾登只剩南北交通道路上6家煎餅豆腐尖店(客棧)了。

  注:圖片為清光緒年間刀爾登商號洪發(fā)永發(fā)行的錢帖

  (此文發(fā)表于2006年4月20日《朝陽日報》)

小鏈接
  譚國武,遼寧省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退休教師,朝陽市國學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學者。愛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陽日報》、《遼寧日報》、《滿族研究》、《理論界》、香港《大公報》等各類報刊發(fā)表相關文章20多萬字。曾參與《遼寧文化通史》的纂寫工作,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采寫《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

【本網聲明】


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