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力作”專欄
長期身處和平年代,極易使人在樂享生活、爭名逐利、心浮氣躁、得過且過的狀態(tài)中慵懶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卻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擔當。作為負責任的網(wǎng)絡媒體,極有必要重復吶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是一位勤勉自強、才華橫溢、著作等身、影響深遠的軍中俊杰、愛國學者。其作品以說理透徹、恢宏大氣、振聾發(fā)聵而著稱,獨具提神醒腦、救贖靈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警示當代、鼓舞民志,更為啟迪后世、昭告未來,經(jīng)請示將軍同意,本網(wǎng)編委會決定于2020年3月12日開啟“一南力作”專欄。愿借將軍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積極踐行“導引群心、朝向太陽”理念。
敬請各位網(wǎng)友多多轉(zhuǎn)發(fā),助力公益善舉,共襄復興偉業(yè)。
心勝
文/金一南
第二章 即使勝利也不能忘記
——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
為什么盧溝橋成為抗戰(zhàn)爆發(fā)地點?為什么美國人宣戰(zhàn)了我們才敢正式宣戰(zhàn)?為什么出現(xiàn)集團性精神沉淪和人格沉淪?勝利花環(huán)不僅是奪目的榮耀,更是切膚的警醒。
不能忘卻之二:為什么國民政府遲遲不肯對日宣戰(zhàn)?(上)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發(fā)表廬山講話,下決心抗戰(zhàn)。他說:“如果放棄尺寸土地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這已經(jīng)成為海峽兩岸多次引用的抗戰(zhàn)名言。
蔣介石對于抗日的考慮,有他的被動之處。
第一,他一直是想“攘外必先安內(nèi)”,先把共產(chǎn)黨消滅了再說。但共產(chǎn)黨人始終無法剿滅,日本侵略者又步步緊逼,再不抵抗,連“安內(nèi)”的空間都沒有了。
第二,國內(nèi)外皆施加巨大壓力。國內(nèi)民眾強烈要求抗日,共產(chǎn)黨強烈要求抗日,國外的英美政府也給蔣介石施加壓力,不希望他后退太多。
第三,“西安事變”的直接推動。
很多人看了美國胡佛研究所披露的《蔣介石日記》才知道,“西安事變”時,宋美齡曾把周恩來帶來,與蔣介石兩度會面,達成停止內(nèi)戰(zhàn)的國共合作協(xié)議。過去,蔣從西安回到南京后,絕對不承認事變中與共產(chǎn)黨有過接觸。當然,蔣介石抗日也有他的主動所在:一是感情基礎,二是利益基礎。感情基礎,從宋美齡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宋美齡一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當時宋美齡母親病重,宋美齡陪伴在床前,問了母親一句:“您的祈禱那么有力量,為什么不向上帝禱告,以一場地震摧毀日本,好讓它再也傷害不了中國?”當然,蔣和宋都恨日本,日本人對蔣也基本沒有好感,后來幾次談判,談到最后都想讓蔣下臺。
利益基礎,從他對1931年“九一八事變”處置結果的后悔可見一斑。1932年6月,蔣介石聽了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翁文灝的匯報,介紹東三省煤炭占全國60%以上,鐵礦占82%,悔此前決策錯誤,在日記里寫道:“驚駭莫名!東北煤鐵如此豐富,倭寇安得不欲強占?中正夢夢,今日始醒。甚恨研究之晚,對內(nèi)、對外之政策之錯誤也。”這也蔣介石抗日的動因之一。
為什么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宣戰(zhàn)?為什么戰(zhàn)爭發(fā)生在盧溝橋?研究歷史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細節(jié)里面的名堂非常大。冠冕堂皇的浮夸,往往被細節(jié)擊穿。
通常所謂“八年抗戰(zhàn)”,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習主席提到的14年抗戰(zhàn),則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日本投降。那么,國民政府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戰(zhàn)時,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只有3年零8個月的時間。
從常識上,多數(shù)中國人都以為“七七事變”全面打起來就算宣戰(zhàn)了,其實不對。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到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戰(zhàn),日本大規(guī)模入侵已經(jīng)10年零3個月;即使從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中國的全面抗戰(zhàn)也已經(jīng)進行了4年零5個月。
既然蔣介石有感情的因素,有利益的因素,知道必須跟日本作戰(zhàn),但為什么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最終對日宣戰(zhàn)?最直接的原因,是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zhàn),國民政府這才鼓足勇氣,緊隨美國之后宣戰(zhàn)。
美國一旦被偷襲,第二天就宣戰(zhàn),最后一定要把偷襲者打到UnconditionalSurrender(無條件投降)方才罷手;我們早已不是被“偷襲”,而是在侵略者明火執(zhí)仗、南京屠城、占領了大半個中國的情況下,竟然還一邊進行著抵抗,一邊琢磨著妥協(xié),一邊盤算著退路。這不是問題嗎?這不是恥辱嗎?
當然,國民政府有些客觀理由。據(jù)當時的兵工署統(tǒng)計:庫存子彈5億發(fā),長江北岸山炮、野炮炮彈12萬發(fā),克虜伯野戰(zhàn)炮炮彈10萬發(fā),合計22萬發(fā),只夠20個師3個月的使用量。
1937年7月31日,“廬山講話”剛過十幾天,蔣介石邀請他的“智囊”——胡適、梅貽琦、張伯苓、陶希圣、陳布雷等,一起吃飯,告知他們決定抗戰(zhàn)。胡適問:能支撐多長時間?蔣答:6個月。當時就這個底數(shù)。所以不敢正式宣戰(zhàn),一邊打一邊想和,能妥協(xié)就妥協(xié),能不打就不打。蔣的抗戰(zhàn),從一開始就沒有打到底的決心。
所以,德國大使陶德曼(Oskar Paul Trautmann)秉承希特勒意志,出面“調(diào)停”。德國希望日本從中國戰(zhàn)場拔出腿來,進攻蘇聯(lián)。日本從東面進攻,德國好從西面進攻。日本跟中國打起來,對德國來說是個不小的麻煩。日本當時提出了7個條件:第一,內(nèi)蒙古自治;第二,華北非軍事區(qū);第三,上海擴大非軍事區(qū);第四,停止抗日政策;第五,共同反共;第六,降低對日關稅;第七,尊重外國主權。
最初蔣介石表示難以接受。東北已經(jīng)丟了,華北又被日本占領,現(xiàn)在還要內(nèi)蒙古自治,胃口太大了,不行!1937年11月12日,蔣介石剛剛表態(tài)不能接受,7天之后,上海淪陷,日軍直逼南京。于是12月2日,蔣介石對陶德曼表示:中日可以談,日方提出的條件還不算“亡國條件”。
其實,1937年8月7日的國防會議上,蔣介石已經(jīng)說過:“如果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nèi)的資源,日本不得有絲毫侵占行為,這我敢做。”這些話,國民政府絕對不會拿出來說,但他當年的確做好了以長城為界的準備,東北就算了,只求回到“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tài)就行。
1937年12月6日,國民政府國防最高會議在武漢召開,正式?jīng)Q定“接受陶德曼調(diào)停”。歷史在這里走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
如果當時,真的按照陶德曼調(diào)停實現(xiàn)中日停火,日本倒是從中國抽身了,可蔣委員長“抗日英雄”的光環(huán)不知要蒙上多么厚重的塵埃,日本戰(zhàn)爭機器的壽命不知要延續(xù)多久,東亞戰(zhàn)爭的蹂躪不知還要持續(xù)多久。但問題是,日本此刻已經(jīng)利令智昏了。
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立即變本加厲,7個條件不夠了,再加4個。不僅要求經(jīng)濟賠償,更提出在必要的地區(qū)設立特殊機構、偽政權,這已經(jīng)是亡國的條件了。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無法再退,對陶德曼說“絕無接受之余地”。日本就這樣第一次錯過了抽身的機遇。
研究日本戰(zhàn)爭史,我猜想很多日本人對這段歷史做內(nèi)部評估時,一定很后悔——當年見好就收多好啊,胃口太大了??墒清e過一次機遇,后面還有第二次、第三次。
緊接著,1938年5月,宇垣一成大將出任日本外相。此人過去跟蔣介石私交非常好。辛亥革命后,蔣介石在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中亡命日本,宇垣一成給予精心照料,兩人結下友誼。蔣介石一看老朋友當了外相,覺得有戲了,可以做文章。于是宇垣外相的代表跟孔祥熙的代表在香港秘密接觸,要談,要和,別再打下去。
(未完待續(xù))
金一南,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模范教師,全軍英模代表大會代表。全軍首屆“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獲獎者,連續(xù)三屆國防大學“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家安全戰(zhàn)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曾赴美國國防大學和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學習,并代表國防大學赴美軍院校講學。兼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南軍事論壇》主持人,《中國軍事科學》特邀編委。200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軍營新聞人物”,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后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范人物”。一南力作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