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炮臺
文/文化信使 王慶民(遼寧朝陽)
小時候,我家隔著大道不遠有一座炮臺。這是村中大戶老院子西北角的一座建筑。炮臺有四丈高,約有兩丈方圓。底座是石頭壘的,白灰勾縫。約一丈高以上,是泥垛的墻,約有一尺半厚。這個厚度,那時的洋炮、槍都是打不透的。四面設有“炮眼”——射擊孔。聽老人說:兵荒馬亂的日子,人家的護院武裝,輪流值班。俗話說:好狗護三鄰,好人護三屯。有這高高的炮臺,槍口總在“炮眼”伸著,好像村子威風了許多。
我懂事時就想,也沒有炮哇,怎叫炮臺呢?問了大人才知道:起先,沒有槍的時候,只有幾桿“洋炮”,“洋炮”裝好“鐵沙子”,架在哪里,居高臨下,控制范圍就大些。放洋炮的臺子,就叫“炮臺”。有了“漢陽造”“三八大蓋兒”這些槍以后,洋炮,也還在旁邊兒立著。
我七八歲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到早已廢棄的炮臺里捉迷藏,有時還對著“炮眼”大喊大叫,趴在土墻豁口上向前面的大瓦房后拋小石塊兒,嚇唬落在屋檐上咕咕叫的鴿子。有時小石頭落在瓦壟里向下滾,碰到有茅草的地方,就卡住了。
“出來!下來!”大人們吆喝,我趕緊下來跑回家。
“這是現(xiàn)在,以前,那還了得!”
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河對岸傳來“嘚嘚”的馬蹄聲 ,二炮手耳朵特別靈,聽出來是五六匹馬疾馳過來。二話沒說,一槍打在為首的馬前。隊伍停下了,都能聽到馬打響鼻的聲音。“在下亮三,借路過去,絕不打擾!”亮三,當時很有名的土匪。“過去可以,牽馬,低頭,不許停留!”土匪牽著馬、步行、低著頭,乖乖地匆匆從村前走了過去。
二炮手一槍嚇退有名的土匪,了不得!
其實,槍是他開的,還真不是他嚇的。炮臺的射手有好幾位是他們本家的少壯,無事就演練槍法,功夫十分了得。其中有一位,大排行老二,上炮臺,開槍,百發(fā)百中。下炮臺,腰挎鏡面匣子槍,練得遠近聞名。他們的炮臺,早就名聲在外了。
1946年,解放了,他,沒下過地,不會務農(nóng)營生,就掖著槍“參加了……”,究竟是參加哪個隊伍了,還是上山為匪了,老少都不得而知,反正活不見人,死不見尸。
兒子才三歲,他的妻子抱著、背著、領著,孩子七歲時,入社,合作化,挺著,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可是,她堅決不改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再說,他死活都不知道,我一定等他回來??墒牵瑥娜畾q到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估計她去世時不到七十歲。
她唯一的兒子,比我長七歲,一直到三十八歲還沒說上媳婦,據(jù)傳“寡母特性”是主要原因。我覺得他好活計,又恰好遇到一個“相當?shù)?rdquo;,小他約五歲,在我的跑腿努力下,他們終于結(jié)了婚。這時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了,他有手藝,出外打工,夫妻恩愛,日子應該很好??墒牵坏蕉昃闺x婚了。
那時我已在外上班,村里的事知道得很少。但聽說原因很簡單:一次打工回家,母親說,你好好管管你媳婦,一年多了,也不生個孩子。她被他打得渾身青紫;她找來家里的人,把他也打得渾身紫青。這一切,都發(fā)生在夜里。
聽說他去年在一個小區(qū)打更,一個夜里,悄悄地一個人永遠地走了,都沒人知曉。
社會總是變化的。在變革的時刻,要接受新思想意識??偙J卦谝怀刹蛔兊囊庾R里,不行。新出現(xiàn)的,合理的,要學著接受。
炮臺,扒了。不扒,還有啥用!他的老媽,恪守一輩子,當時的理念或許是對的,可仍用她的老眼光看兒媳婦待人接物,總也看不慣,把一對中年夫妻拆散了。
憶舊,也沒用??晌铱傁胨伎汲鳇c兒有用的來。
小鏈接王慶民,蒙古族,大學文化,中共黨員,退休于遼寧朝陽師專,副高級職稱。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好名聲網(wǎng)助理編輯,遼寧省散文學會、楹聯(lián)學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詩詞學會會員。愛好寫作,有詩詞、散文、小說、楹聯(lián)、教學論文等發(fā)于《詩詞》等各級報刊。曾被評為朝陽市優(yōu)秀楹聯(lián)家。有一些作品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20/0227/20200227073742259.jpg)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22/1104/202211040915149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