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慰藉
文/文化信使 王鐵蘭(遼寧朝陽)
人在旅途,經歷萬千,有失有得,有悲有歡。但不管是處于人生低谷,還是人生高峰,都應坦然面對,都要活出人生價值,都要對社會做出貢獻。
回憶我的人生之路,幾多坎坷,幾多彷徨;幾多奮斗,幾多進取!退休前忙于工作,忙于家務,喜歡寫作的我只能寫一些與教學有關的文章,忙里偷閑編輯了《高中生文言文閱讀分析》和《高中生現代文閱讀分析》。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時間,開始整理這些年寫過的“豆腐塊”,把一些在報刊上發(fā)表過的文章綜合在一起出了一本《慧擷人生》,后來又與文友們共同出了兩本書??蛇@些事情并沒有讓我感到多么欣慰,只有在我75歲時出了一本《王氏宗祧譜書》,讓我心靈得以慰藉!
一次偶然的機會,邂逅了我的堂弟王朋偉。他在沈陽工作,從當小工篩沙子做起,一步一步組建了建筑隊,最后成為一名開發(fā)商。他有了錢沒忘了自己的家鄉(xiāng),為村里創(chuàng)辦了一所學校,又為村建設了文化廣場,讓家鄉(xiāng)人過上了優(yōu)裕的生活。他不僅惦記家鄉(xiāng)在世的人,還不忘故去的祖先,想出資寫一本譜書,于是便和我商量:“姐姐,做這個大工程本應是我們男孩子的事,可我們力不從心做不了。只能靠姐姐來完成了。”古稀又五的我,當時有些迷惘,一個是因為這事很突然,另一個是因為我手頭沒有原始資料。但在堂弟朋偉的真誠懇求下,我終于答應了。
開始著手編寫,好在我去過山東,看過王氏有關資料,又去過山西參觀了王家大院,并把圖板的說明書都拍了下來。我手頭還有一份父親留下來的我們這一支的簡單家譜。其他支也有一些零散的材料。這些資料就是我寫《王氏宗祧譜書》的根據了。
說著容易,做起來難,我們王氏子孫人特別多,在哪工作的都有,涉及到諸多地方,比如朝陽本土,沈陽、大連、撫順、哈爾濱、肇東、通遼及內蒙古一些農村等等。我首先和我堂侄王海濤前往老家去落實,盡量找一些外地家人的電話,挨個地打電話詢問,核實家里幾口人,都叫什么名字,逐一斟酌。尤其是名字是多音字的,反復校對,盡量不出差錯。因為譜書里既有祖先又有在世的子孫后代,所以工作量很大,必須認真對待。后來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大家溝通交流就方便多了。
初稿完成后,我發(fā)到群里,征求大家意見,請大家審核,反饋效果還真不錯。我又設計了封面“歲寒三友”松竹梅,深秋過后,百花凋謝,唯有“歲寒三友”傲然挺立,常青不老,象征著王氏一族永葆青春,萬古流芳!
前言部分,追根溯源主要介紹“天下王姓出太原”,稱之為“中華第一望族”以及王氏一族的偉大功績。正文部分,詳細介紹王氏家風家訓,并附有解釋,希望子孫后代,秉承先人的遺訓,做好事,當好人,傳承家風家訓,要像先人一樣為國為民做貢獻!然后就是《王氏宗祧譜書》的豎版圖,譜圖代代相傳,根據傳統(tǒng)說法,王氏家族女孩不進宗譜。當時,我猶豫過,思想斗爭過,最后還是聽從了長輩意見。這期間有一個小插曲,內蒙古家族有些女孩非常優(yōu)秀,提出意見,為什么不讓女孩進入譜書?當時,有個侄子在通遼醫(yī)院做院長,他恢諧地說:“你們有啥意見?就連主編咱姑姑王鐵蘭都不能進入家譜。只能是封面主編校對才能見到她的名字。”說得女孩子們心服口服。
接著就是跋,介紹一下作者寫譜書的感受及心里歷程。深感譜書會有不足之處,但是也確實問心無愧,畢竟是盡心盡力、嘔心瀝血的結晶。同時也是王氏之女心理歷程的真實寫照。更是我生命長河中一點痕跡!對我來說,既是一次洗禮,又是一次家教。
此譜書的付梓,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是全體王氏一門子弟共同的智慧結晶。讓我感動的是,王氏族人紛紛在微信上發(fā)來紅包,感謝我的辛勤付出,我心想:這是大家對我的認可與鼓勵,我要把錢用在刀刃上,這5000塊錢一定要用于出書的費用,不能讓堂弟一人來付款,當然堂弟還是奉獻最多的。
譜書付梓后,我負責給大家郵寄。完成這一光榮使命后,我如釋重負,心情無比輕松,無比愜意,無比興奮!更主要的是心靈得到了一次莫大的慰藉!
小鏈接
王鐵蘭,退休于遼寧省朝陽市第三高級中學。退休后又應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賦閑在家,經常寫一些文章在報紙上發(fā)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見報。經常參加省市征文比賽,多次獲獎。經常參加社會活動,被評為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評為市模范家庭。
[編輯 瑞雪 審核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