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特稿
月明中秋
文/文化信使 楊廣大(遼寧北票)
又逢中秋,伴著絲絲清涼,伴著五谷芳香,伴著唧唧蟲鳴,伴著那輪掛在藍天的瑩瑩明月,人們步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jié)。
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初,盛行于宋代。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等民俗,千百年來,人們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托思念故鄉(xiāng)、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這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文化血脈。
中秋夜,月亮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高空,天地間突然變得神奇起來,月光流瀉,像滔滔不絕的銀色海水傾盆而下,將大地、山巒、河流、村莊、城市統(tǒng)統(tǒng)罩在一層淡淡、薄薄的輕紗里,朦朦朧朧,亦真亦幻,水墨畫一般幽雅純凈、意境深邃。溶溶月色纏繞于木槿花、玉蘭花那暗香浮動的枝頭,花影婆娑,更增幾分嫵媚。站在樹下,灑一身斑駁,絕美月色像一位出色的染匠,將花影、葉形巧妙地染在身上,我也似乎有了花與葉的靈性。
中秋皎潔的月亮,似乎總能點燃人們的靈感。圍繞月亮霓虹般神秘的光環(huán),遠古人類創(chuàng)作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浪漫神話,歷代詩人更是創(chuàng)作出了浩如繁星的璀璨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代詩人張九齡借望月抒發(fā)了對遠方親人的殷切思念之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宋朝蘇軾對親人的美好祝愿。“多少離懷起清夜,人間重望一回圓。”明代湯顯祖的這兩句詩透出的是一種感傷……
古人賞月,感覺常常帶有一絲愁緒。那時,戰(zhàn)事頻繁,交通閉塞,通訊不暢,因而中秋之夜,身處他鄉(xiāng)的異客,只能獨自一人孤寂地面對一輪明月黯然神傷。而今,交通便捷,千里之外一日還;通訊發(fā)達,通過視頻即可天天見,可謂“天涯若比鄰”。今人少了古人那種相見之難、相思之苦,賞起月來,自然是心情舒暢、其樂融融。
仰望墨藍的天空,忽然想起兒時的中秋節(jié)。那時,盼中秋節(jié),其實盼的是吃月餅,就像盼端午節(jié)吃粽子一樣。記得那時農(nóng)村的月餅只有一個品種,用土黃色的包裝紙包著,一包一斤五塊,而且多年不變。不像如今月餅花樣繁多,包裝精美。但吃起來卻覺得又甜又香,津津有味,正如蘇東坡所言“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感覺是天下最美的食品,因而總是百吃不厭。有時我們一群小伙伴各自拿著一塊月餅,一邊吃,一邊在村子里瘋跑著追月亮,可是不管跑到哪,月亮總是在我們前面,仿佛睜著明亮清澈的大眼睛看著我們。多年后的一個中秋夜,我在小城的街巷里走,驀然發(fā)現(xiàn),無論我走到哪,一抬頭,總會看見那輪照徹天宇、夜明珠般的月亮陪伴在我身旁,用她那溫柔的目光看著我,給我溫暖、給我力量,也給了我最珍貴的人生啟迪。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之夜,人們闔家團圓,共賞當(dāng)空皓月,同品美味月餅,感受千古詩心,靈魂與月光共舞,那一定是世間最美妙的境界了。
小鏈接楊廣大,遼寧北票人。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xué)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北票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散文作品入選中學(xué)語文教輔用書、中學(xué)語文考試閱讀分析題、各種散文選本,出版散文集《故園風(fēng)物》。
[編輯 冠群 雅賢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