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痂
文圖/文化信使 孫玲玲(遼寧朝陽)
冬季的末尾,帶娃去敖木倫濕地觀賞鴕鳥、梅花鹿和黑天鵝,公園里只見滿目高大的樹干,黑色的樹冠接連成片,在這冬末春初的時節(jié)里,有種獨特的美感。
偶見一顆柳樹,從樹根到樹干,長滿大大小小的疙瘩,遠看有種恐懼感,不由讓人浮想聯(lián)翩。心生好奇,回來仔細查閱資料,才得知那是被稱為“樹瘤”的東西。我們欣賞一棵樹時,常常喜歡看它枝繁葉茂的樣子,卻從未思考過,一棵樹的長成就如一個人的一生一樣,磕磕絆絆,它也會生病,也會遇到成長之痛。歷經(jīng)磨難之后的大樹,盡管看起來沒有人們眼中想象的那么美好,卻有種“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堅定。
真正讓人敬佩的不是外表的光鮮亮麗,而是歲月沉淀過后的那份從容與淡定。最動人的莫過于歷經(jīng)百般磨難,依然能笑靨如初,這棵樹的美,便在于此。無論是外力損傷還是內部病蟲害,這棵樹在傷口痊愈之后,形成了那些并不好看的疙瘩。這些全部的結痂,我們都看得見,可是一個人所結下的痂,很多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從我們開始識字,憂愁就已經(jīng)開始了。前段時間,看完了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共九集,十四個孩子,每隔七年,訪談一次。想必記者也是帶著這種疑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的如此嗎?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出生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的方式,孩子自身的天賦,都會對今后的成長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出生于教師家庭、倫敦西北部郊區(qū)的尼爾。在外人看來,家世不錯,可是他從七歲開始就說出長大不想要孩子的話,原本成績優(yōu)越的他考入重點高中,卻最后選擇退學。奔波一生,四處流浪的他坦言,父母好像給他安排好了一切,卻從未教給他如何與人相處,他無法面對校園里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人。直到父親快要病逝,他們才相見,原生家庭的養(yǎng)育方式,影響了他的一生。
對于尼爾而言,他心理上的疾病,就是原生家庭所結下的痂,他需要花費大半生去苦苦找尋。他無法結婚,因為沒有一個女人會喜歡一個時而沮喪的人。終生未婚未育的他卻有著執(zhí)著的理想,那就是參政議政。他成了議員,同時也是很好的話劇演員。我記得他七歲時就喜歡假想很多東西,如同他飾演的角色一般。
人生如戲劇,有喜有悲,也許你會說尼爾的一生就是一個孩子失敗的案例,但同樣有人說,他追求自由的勇氣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才是最成功的地方。
樹的傷口愈合后,結成了痂,人的傷痛過后,也會留疤,也許看不見,但在某一刻,總能提醒著你。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傷害,也可能是自己錯誤的選擇,無論它是什么?請記得,勇敢面對,我們一直擁有選擇如何面對生活的權利!
你若選擇微笑,生命里便充滿陽光。
小鏈接
孫玲玲,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現(xiàn)為遼寧省朝陽市第十五中學教師,龍城區(qū)骨干教師,七道泉子鎮(zhèn)、龍城區(qū)人大代表。愛好寫作,讀書等。
[編輯 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