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的媽媽
文/張玉娥(遼寧朝陽)
想起媽媽,心里就酸酸的,眼里就濕濕的。
爺爺早逝,奶奶一直跟我們生活。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從我記事起,從沒有見過媽媽對奶奶有任何不敬的語言和行為。奶奶病了,媽媽日夜伺候,熬藥煎湯,盡最大努力調樣做奶奶想吃的東西。奶奶老年性便秘,媽媽經(jīng)常用手給奶奶摳大便。當時這些事在我幼小的心里沒什么特別的感覺,長大了我才深深明白,這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那時候家里來了客人,通常都是奶奶和爸爸陪客人吃飯。讓我心里起波瀾是媽媽總把客人吃剩下的半碗菜留給奶奶下頓吃,我們任何人也不能動筷子。40歲以下的人可能會誤解,給老人吃剩菜,這不是大不孝嗎?上點歲數(shù)的都明白,那個年代(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農村能有什么好菜呀?即使是客人來了,也不過是炒點雞蛋,冬天白菜或酸菜里面放點粉條,有時可能會有幾塊肉,比平時再多放點油,就算是好菜了。小小的我對那半碗剩菜垂涎欲滴,筷子幾次想伸過去,但總會瞥見媽媽瞪我的眼神。我剛伸出去一點點的筷子,只能迅速地拐彎伸向咸菜碗。奶奶見狀會往我碗里夾幾小口好菜,我感覺好香啊,好幸福啊!哥哥們饞不饞我不知道,反正他們沒向那半碗菜伸筷子。日子雖然窮,但全家人其樂融融。奶奶身體一直都比較好,她逢人就講媽媽的好,說:“如果兒媳婦對我不好,我能活這大歲數(shù)嗎?” 奶奶是86歲那年在睡覺中無疾而終的,我們全家人都很悲痛,哭得很傷心,爸爸媽媽哭得更甚,媽媽由此還病了好長時間,村里人都說媽媽是奶奶的親閨女。
媽媽心腸軟,見不得別人受苦。
聽奶奶說,原來我們家族有個四奶奶,是個沒兒沒女的寡婦。由于她脾氣古怪,尤其有狐臭,所以結了婚,我四爺爺就棄她而去,至今杳無音信。按風俗,家族的侄子們輪著給她養(yǎng)老。她到別人家一般都不受待見,只有到我們家媽媽待她跟我奶奶一樣好。后來四奶奶干脆就不去別人家了,最后是我們家伺候她給她治病并養(yǎng)老送終的。我有個六叔(家族大排行),是我爺爺?shù)艿艿膬鹤?,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把他留下了。這位叔叔個頭不高,老實得發(fā)蔫,因為他頭上有禿瘡,別人都嫌棄他。但媽媽從不嫌他臟,經(jīng)常給他洗頭、剃頭、上藥,讓他在我們家吃飯,給他做衣服,洗衣服。后來六叔的瘡慢慢好了,到了該娶媳婦的年齡,爸爸媽媽又幫著張羅給他娶了一個漂亮的媳婦。
媽媽還是村里的土醫(yī)生。那個年代,農村人有病,吃藥都很少,別說住院打針了。媽媽不知從哪學到了好多治病的妙法,經(jīng)常給人治病。村里人不管是誰只要哪里關節(jié)錯位了(我們當時就叫錯骨縫),肯定找我媽媽去給對上。我親眼看見的,一個人腳腕子錯位了,疼的不能動,就找媽媽到他家,媽媽在他疼的地方輕輕摸一摸,然后適當?shù)匾蛔?,再一推,只?ldquo;咯嘣”一聲,那人大叫一聲骨縫就對上了,立即就不疼了。媽媽還有一個令我到現(xiàn)在怎么也想不明白道理的絕招,就是小孩子扁桃體發(fā)炎發(fā)燒了,大人就把孩子抱到我家,媽媽從做飯的鍋底下取點鍋底灰,我們就叫它黑鍋彌子,再取一塊手指肚大小的葷油粘上黑鍋彌子,往小孩子嗓子一按。那小孩子雖然大哭大鬧,但是一天按一次,兩三天就好了。媽媽過世后,這個絕招也失傳了。這要擱到現(xiàn)在呀,扁桃體發(fā)炎,吃藥打針上醫(yī)院,得好一頓折騰,不知要花多少錢呢。而媽媽都是義務奉獻,分文不取,反而還得倒搭上點葷油,在那年月那點葷油夠我們家做兩頓菜呢。村里人和鄰村人都知道媽媽有這樣的手藝,遇到這種情況都來找媽媽治病,甚至有時會好幾個人排著等著。媽媽不管怎么忙怎么累,都熱心地無償給他們幫忙。
媽媽為人大方。最讓我難忘的是那個夏天,我剛剛記事,媽媽用賣蘑菇的錢,給我買幾尺花布做了件上衣。淺黃色的底兒,深黃色的小碎花,我喜歡的不得了,連黑天都摟著衣服睡??墒菦]過幾天,有一天早晨醒來,我的花衣服不見了。我急得大哭。媽媽“忙幫我找”,可怎么也找不到,就哄我說,“可能讓小偷偷去了”,奶奶說“讓小狗叼去了”,爸爸說“讓小貓叼去了”……不管誰怎么說,我都聽不進去,就是哭,要衣服。媽媽偷偷地落淚,奶奶則用眼角余光責備著媽媽。我哭了好幾天,最后媽媽想盡辦法,用一塊兒新、一塊兒舊、帶花的、不帶花的好幾塊兒布給我拼湊了一件比原來那件還瘦小一點的衣服,我才算安靜下來了。直到我長大后,媽媽才告訴我,她把我那件心愛的花衣服送人了,送給我一個叔伯姑姑的兒子了。我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們全家下關東,他沒有衣服,媽媽就把我的花衣服送給他了。那可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件新衣服?。∧羌路臉幼?、花型、顏色,到現(xiàn)在我還記憶猶新。
我們家有一棵李子樹,結的李子可好吃了。從剛開始熟,媽媽就給鄰里鄰居送去。誰到我們家里來,也給人家摘著吃。可是我和哥哥想吃的時候,得請示媽媽同意,一天最多讓我們吃兩三個李子。我們心里不滿意,埋怨媽媽為什么都給外人吃了,卻不讓自己孩子多吃。
媽媽待客熱情大度,所以大隊小隊經(jīng)常把下鄉(xiāng)的公社干部派到我家吃飯。吃完飯按規(guī)定應該給糧票的,但有時給有時不給,媽媽也從不計較。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實只是媽媽舍得給人家吃,來客人了,盡最大努力把能有的好東西都做給人家吃。等他們吃完了這頓飯,我們家得有好幾天吃菜更少了,放油更少了。
媽媽一輩子沒有做過壞事,雖然她沒有什么宗教信仰,但媽媽心存敬畏。比如,我們有時說人壞話,或者碗里的飯沒吃干凈等等,媽媽就會嚴肅地說這樣“不忌”。我們明白,就是這樣做不好,將來會遭到上天的懲罰。有人可能說這是迷信。但現(xiàn)在我能理解媽媽說的那個“不忌”,就是媽媽的敬畏之心,也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對正義的敬畏,對善良的追求。
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做好人,是媽媽一生真實的寫照。她心里裝著很多人,唯獨沒有她自己,只給自己落下了一身的病。在我剛剛上大二那年的寒假,年僅60多歲的媽媽離我們而去了。這一段我不忍心再回憶了,還是永遠記著媽媽活著的樣子吧。
耳濡目染媽媽的善良、正直、勤勞、寬厚,我們兄弟姐妹大都繼承了她的品格,雖然我們遠遠沒有媽媽做的好,但我們努力做個好人,以慰媽媽在天之靈。
小鏈接張玉娥,1987年畢業(yè)于遼寧省錦州師范學院政史系,現(xiàn)就職于朝陽工程技術學校。喜歡讀書,從小勵志就當一名教師。曾發(fā)表過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獲得優(yōu)秀課,獲得校級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編輯 雅賢]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20/0226/202002260323166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