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開門吧!
文圖/文化信使 王中原(遼寧朝陽)
“芝麻,開門吧!”在《天方夜譚》里,這是打開寶庫的咒語。阿里巴巴靠此咒語,自由出入于寶庫。
不止一位老師說:“《新華字典》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比芝麻開門的咒語還靈。”也有的老師說:“字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善哉,此言!
已是日薄西山,桑榆晚景,飽食終日,一事無成。說《咬文嚼字》雜志聘我為特約校讀,倒是有這么回事。有人說我能背《新華字典》,你不信,我不信,只有泰國前總理他信。案頭總放著《新華字典》倒是真的。你知道哪個柜子里有錢就行了,不必記住每一張錢的號碼。字典是工具,要為我所用,不要為它所累,隨手翻翻,持之以恒,必有好處。
想必大家都逛過市場、商廈、超市,據(jù)說女性更是百逛不厭。你可能只為買一管牙膏而來,逛來逛去,可能買了七八樣東西,還為下次再逛“踩了點兒”。
《新華字典》也是一座超市,一輩子你也逛不完,絕不至于寶山空回;最妙的是,不用你花一分錢!
“《新華字典》是查字的,小學生才用得著。”這話很片面,是《新華字典》受冷落的原因之一。
在漢語尤其是古代漢語里,單音詞極多。紅、樓、夢、人、物,孤立地看,是五個字,幼兒園小朋友都認識,用不著查字典。但這同時也是五個單音詞,讓你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可能難倒一大片。讓你編字典,你怎么解釋?直到現(xiàn)在我也不會解釋,這就有必要經(jīng)常請教字典這位不會說話的老師。它絕對百問不煩,絕對不會說你笨。不信你試試,你找個最有耐性的人,同一個問題你問他七八遍試試,那滋味我最近因?qū)W電腦而領略到了。
再深入一步,好多單音詞,同時又是概念。概念的確很抽象,但具有極大的概括力,反映了事物最本質(zhì)的屬性。合上字典,試著給“夢”或“樓”下個定義,打開字典對照一下,立見高低。什么叫“鍬”,什么叫“锨”,有什么區(qū)別?“窗明幾凈”,“幾”是什么?念什么?這樣,一來二去,你就成“學者”了!至少是個善學者。為什么說“打破沙鍋問到底”?原來“問”“璺”諧音。有了問到底的精神,學問可成。
找簡單的說吧。叫“彩虹”的不會寫“彩”,叫“沛然”的不會寫“沛”,一輩子分不清“己、已、巳”,讀不準“因為”“撇捺”等,一般來講,無關大局;但做教師的就會誤人子弟,做父母的則會誤導孩子,做傳播的更容易傳染給大眾。勤查字典就行了。一個“餐”字,老師讓七八歲的小學生寫20遍,寫錯了或完不成再罰寫100遍,比體罰還厲害。其實,只要會寫左上角那個部件就解決問題了,其余部分不難寫。把它寫20遍不為過,比一味寫全字效果好。
學文言文也用得著《新華字典》,比如“之乎者也矣焉哉”等,打開字典,一目了然?;镜牧x項與大中型辭書一致?!缎氯A字典》更能以簡馭繁。它的《附錄》,也會給我們許多幫助。
我是盲人摸象,只摸到尾巴尖兒而已。一塊瓦片兒,一般人不屑一顧,在考古學家看來可能價值連城。我覺得《新華字典》賽過芝麻開門的咒語,實在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至于大中型辭書,用的人遠不如用《新華字典》的人多,留待以后再說。
七八歲小學生背的書包,像成人的旅行包那么大,我敢說里面很難找到《新華字典》。老師要求學生人手一冊,到教學時就淡忘了,或者覺得字典不解渴。讓學生一頭扎進教輔書、練習冊和作業(yè)本中,猶如不帶指南針鉆進了原始森林,沒有出頭之日,形同軟禁。批準、制造、推銷這些雜七雜八、名目繁多的東西的各層人物,盆滿缽滿,腰纏萬貫,沒事偷著樂。他們兜售的號稱“芝麻開門”,其實不過是“大麥開門”“小豆開門”“豌豆開門”之類。這些咒語開不了門,他們再兜售高科技的考場作弊器材,據(jù)說生意還不錯。
這是《新華字典》的悲哀,孩子的悲哀,社會的悲哀。
“芝麻,開門吧!”
2010-04-04
[編輯 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