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柳的長絲,思想很遠很遠……
文圖/文化信使 王慶民(遼寧朝陽)
漫步河岸,春柳絲絲,感受著“吹面不寒楊柳風”,體會“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的景色,心里想著很多。輕柔,在風中招搖;無奈,在風里飄搖。
風吹著,不知不覺,柳枝泛黃泛柔、泛青泛綠,小芽苞兒,像惺忪的眼兒,睜也未睜。折一枝柳條,用手一擰,一抻,用刀或剪一截,用指甲稍用力,刮去一分長的一段老皮兒,哨兒,就做成了。柳笛響了。灘頭柳下,吹得吱吱哇哇。靈巧的孩子,會用舌頭打點兒,吹出小調兒,像小放牛,還是傻柱子背媳婦,模模糊糊地,春就溜走了。童趣兒的記憶,爬樹,擰哨兒,隱在樹下,聽啄木鳥鹐老樹干的嘟嘟聲,看小小的瞎柳葉忙不停地叫著飛來飛去,遠去了,不懂迷茫的快樂。
柳樹狗狗兒,金黃的,在頭頂搖著誘惑;楊樹芽子,漸漸地大了,浸出苦澀的清香。知道肚子餓了,柳樹狗狗、楊樹葉子都可以揣餑餑,用這些楦肚,那時的美詞兒叫“瓜菜代”。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然災害,餓著癟癟的肚子,老師的教導,我們記住了: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望著隨風拂動的絲絲翠柳,思緒綿綿莽莽。
“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美,柳樹美,詩句美。可這美景美句,是我在舊書攤的殘本《千家詩》里讀到的。柳,連著花前柳下卿卿我我,連著小資情調,連著低級趣味。認知,其實也像走路,曲折向前,有時幾個回合,才能弄明確。多少年后,改革開放的時日,我才買了插圖《千家詩》給孫女讀。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據說時代處境形成李白的放蕩不羈。以只能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而不見春色,來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宏圖大志。“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何其雄壯蒼涼!可見在茫茫大漠,人也有折柳之思。
據說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留。送別時無法留人,折柳相送,留的是心。睹物思人,見念想,而深思。宋朝吳文英的名句“一絲柳,一寸柔情”,更寫明留柳深情。自古詠柳寓情的詩文俯拾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其豁亮!“枝上柳綿吹又少”,暗寓幾多煩惱?“楊柳青青江水平”,蘊涵多少期盼!春寒料峭,柳怕人思念的急,匆匆向人招手了,怎不引起纏綿繾綣。“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寒食節(jié)近,看柳色嬌柔,人們都想要種地了,可還這么涼,怎不惱人!李清照孤寒煩惱,現在留守在家,游子思婦的古題是否又重現了呢?看著柳的長絲,思想很遠很遠。淡淡遙遠絲絲縷縷,不盡的鄉(xiāng)愁縈懷心間。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9/0401/20190401060538908.jpg)
[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