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諺語,還暗含著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
文/時春華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諺語中提到的這種植物,是一種非常普通又非常奇特的植物——白蒿。每當春風吹來,萬物復蘇,大地上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在農村的原野上,那一片片碧綠的顏色非常惹眼,但有一種顏色,卻默默無聞不去在春光中爭寵和炫耀,那就是白蒿的顏色,那種極不起眼的灰白色。如果把春天比作一場化裝舞會,白蒿就是這場舞會中的丑小鴨。
田間、地頭,向陽的溝坡上,白蒿幾乎隨處可見,一條根上衍生出很多分支,說是分支,也只是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全身覆蓋著白色絨毛,用手動動,清香的氣味撲鼻而來??此破胀ǖ陌纵?,有兩個好聽的名字。早春三月,它叫茵陳,味道清苦,是一種藥材,清熱降脂,利尿護肝,抑制真菌,是治療黃疸的最有效的藥物,作用可是不容小覷的;四月的時候,茵陳漸漸長大,學名白蒿,這時候,它的清苦味漸淡,清香味更濃,是老百姓餐桌上很好的食材。人們采來白蒿,洗凈,用開水微燙,做菜團;和玉米面混合加點鹽貼餑餑,做窩頭,也可以做餡包餃子,也可以炸了蘸醬、涼拌,做粥,還可以陰干了當茶喝……不論哪種吃法,味道都相當不錯。母親說,在挨餓的年代,這小白蒿可是救命的菜呢,最起碼吃起來比樹葉強,能讓胃舒服,還可以治病。
有人說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茵陳的特性——朝三暮四,我覺得這個詞用得不妥,后來查資料才得知,不是人們貶斥茵陳,而是取這個成語里的“三”和“四”來讓人們記住茵陳的用途,知曉這句諺語的來歷。原來傳說東漢末年,戰(zhàn)亂頻繁,瘟病四起。華佗收治了一位“瘟黃病”病人,盡心調治了月余,也不見好,華佗只好讓她回家準備后事。沒想到沒想到一年之后,華佗又碰見了她,見她的病全好了,感覺到很奇怪。于是華佗就問她的病是誰治好的,這位女病人告訴華佗,她見華佗都沒有辦法了,就上山采野蒿當飯吃。華佗歷經一兩年的觀察、實驗、走訪,華佗終于發(fā)現(xiàn)暗綠發(fā)灰的灰蒿,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氣生發(fā)到三寸長短時采摘才有效,四月以后藥力漸弱,僅能清退虛熱,截瘧涼血,但可以當做食物來食用有益無害,等到五六月長成大的植株 就只能作為灶膛之物了。為了讓老百姓們都知道并且都能記住這個特殊的現(xiàn)象,華佗就編了一句順口溜:“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流傳于后世。其實在五六月份,這長高的蒿子不僅僅是當柴燒,它還有一個更大的用處,就是拔下來在太陽下暴曬半日,半干不干的,晚上把它覆蓋在燃起的旺火上熏蚊子,煙氣濃,效果好。
說來可笑,小時候我只曉得那小白蒿小兔愛吃,大人們用白蒿做的食物我一口都不曾嘗過,那時候,我猜想,可能家里糧食不夠,大人為了省點糧食故意這么吃吧,那香香的樣子也一定是裝出來的。前年,我出去踏青的時候,看到的新生植物只有小白蒿最多,也最旺盛,我采了一些,回來做了菜團子,美味得很,這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山村的土地上,還有這么叫人吃過就念念不忘的東西,重要的一點是,它連個本錢都沒有。今年春天,白蒿的餃子我也吃上了,現(xiàn)在想想還回味無窮呢。
三月、四月、五月,短短的三個月,這乳名叫茵陳,學名叫白蒿的小植物就完成了一生的蛻變,我忽然感覺時光匆匆,人生易老。“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這句話其實不僅僅是一句諺語,它暗含著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時光匆匆去,萬事須珍惜。清譽留世間,何惜付一炬。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8/0703/20180703043806677.jpg)
(本文原載于2018年06月26日好名聲網<先進文化><文化現(xiàn)象>欄目,轉載時略有改動,原標題:《三月茵陳四月蒿》)
[責任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