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的奉獻
文化信使/吳守貴 編輯/繁花似錦
冬去春來,萬物復(fù)蘇。路邊的白楊樹,枝頭上已有褐色的葉芽成苞,鼓著圓圓的腦袋瓜兒,立在風(fēng)中默默地追著陽光。天心湖兩岸的垂柳,也柔軟了身腰,四肢愜意地搖曳在風(fēng)中。陽坡的小草、野蒿,小心翼翼地探出頭來,眨著惺忪的眼睛,怯生生地看著這個乍暖還寒的陌生世界。
我從小就喜歡追逐溫暖的春光,更喜歡春天神奇的魔力,我憧憬著百花盛開、千樹吐翠的美麗春天。前幾天還光禿禿的樹枝,剛吐出星星點點的鵝黃,沒幾天工夫,樹葉就魔術(shù)般地長大了。綠色的樹葉不僅僅給千山萬壑帶來無限生機,也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春天的綠色無疑給忍饑挨餓的災(zāi)民帶來了生的希望。饑餓的人群撲向綠色海洋,紛紛搶摘樹葉充饑。直到今日,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母親用榆樹葉做過粥、貼過餅子,用柳樹狗兒拌過菜,用楊樹葉、杏樹葉做過團子。味道雖不鮮美,甚至還有些苦澀,但比起吃糙糠、麩皮還是好很多。這也許是我對樹葉懷有感激之情而鐘愛的原因吧!
我喜歡萬紫千紅的鮮花,更愛嫩綠的樹葉。因為它不僅能讓我充饑,還能給我?guī)砗芏嗫鞓贰Pr候,我家對面就是大樹林子,夏天樹葉遮天蔽日,是我和小伙伴們乘涼玩耍的地方。我們在樹蔭下柔軟的沙地上,捉螞蟻吊“倒倒牛”,分組撞拐,輪流裝扮瞎子捉迷藏等,玩得昏天黑地,常因回家晚受父母責(zé)怪。上學(xué)以后,我才知道唐代大詩人賀知章作過《詠柳》。詩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大詩人賀知章用質(zhì)樸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把柳樹比作一個婀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整首詩通俗而高雅,平淡中見神奇,讓我羨慕不已。古語說得好:“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所以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xué)習(x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喜歡用樹葉做書簽,選一個漂亮、完整的楓葉,夾在書里,待水分吸干后,就制成一個表面平整、色彩鮮艷的書簽了。還可以用泥將樹葉包住,放幾天后,打開洗去腐爛葉肉,便得到一個薄似蟬翼的葉筋書簽。學(xué)習(xí)時,看到這些綠色書簽,如同看到了生命之樹常綠,就如聽到了催人奮進的號角,激勵我努力學(xué)習(xí),勇攀高峰。
秋天來了,樹葉漸漸變黃,樹葉打著旋紛紛落下,在樹下鋪了厚厚的一層,我心里有一種莫名地失落感。每到這時家里就用秫秸搭個棚子,專儲藏劃拉來的樹葉,用它燒火做飯、冬季燒炕取暖。母親常說:“樹葉是咱窮人的寶貝,不用花錢,只要肯花力氣就凍不著。”我不僅覺得樹葉可愛,更敬佩它的奉獻精神。春天一出來嫩葉就為饑民充饑,長大后為人們遮風(fēng)擋雨,晚上吸收二氧化炭,白天放出大量清新氧氣。在嚴冬到來之前,為了保證樹木能夠安全過冬,樹葉不惜首先犧牲自已,變成片片黃葉飄落下來。然而,即使這樣,它仍繼續(xù)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萑~可供人們燒火取暖,腐爛了還可以充當(dāng)肥料肥田。
經(jīng)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無論從人的精神面貌還是從物質(zhì)生活上,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吃、穿、住、行生活四大要素來說,確實縮小了城鄉(xiāng)差別,人們不再為吃飯、穿衣發(fā)愁。近幾年,在春季市場上,也有賣熟楊樹葉團的,那可不是給窮人果腹充饑的,而是給吃膩山珍海味的人改換口味或嘗鮮的。
樹葉的無私奉獻,體現(xiàn)了它高尚純潔的一生。我久久沉思,小小樹葉尚能如此,何況人乎?
[責(zé)任編輯 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