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青
文化信使/瞿軍(四川) 編輯/昕晨
偷青,是家鄉(xiāng)的習(xí)俗。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夜,人們沉浸在大年的歡樂氣氛中。晚上天一擦黑,最好是沒有月亮,或月被厚厚的云層遮住,大家便相約去偷青。
一幫年輕人和半大小子,懷著十分喜悅的心情,三兩人相約到附近農(nóng)家地里,青菜、蘿卜、白菜和蔥,見啥拔啥,也不論個大個小,扯幾把就走,不在乎偷多偷少,要的是偷青時(shí)那種開心。
偷,在一般時(shí)候都是為人不齒的行為。而在家鄉(xiāng)的這天晚上,偷別人家的蔬菜瓜果,卻是家家戶戶喜歡的一種習(xí)俗。
被偷的人家,早知會被偷,便也不設(shè)防。有人來偷,動靜太大時(shí),裝模做樣喊幾句,也不會出來追逐地里的偷青人。反而把自家的守院狗拴好,以防跑出去咬傷人。第二天一大早,便到地里察看??吹奖话喂獾牟说兀炔恍耐?,反而高興。沒被偷的人家卻唉聲嘆氣,怪自己蔬果種得不好,怪自己平時(shí)與鄰里相處不睦,或太過吝嗇。便寄希望于來年,有一個被“偷”的好年景。
偷者喜悅,是一種玩耍、放松的快樂心態(tài)。被偷者,更是以被偷為開心、驕傲,意味著來年又是豐收年,別人才來以偷相慶。自家地里產(chǎn)的東西,被人偷,是一種變相的贈送,是送豐收,送喜慶,送吉祥!
偷青的時(shí)間,一般是天剛擦黑到午夜之前。大人們往往都不參與。只是支持年輕人和小孩們,在這個特殊的夜晚去偷快樂,去偷開心。偷到大顆白菜、青菜的孩子,喜滋滋抱回家給大人看,炫耀一番。有時(shí),大人們問清楚是偷鄰居誰家的,見孩子們偷得多了,第二天拿上自家的一些花生、糖果之類的東西,到鄰居家拜訪。既聯(lián)絡(luò)了感情,又加深了鄰里和睦的基礎(chǔ)。
記得我兒時(shí),也去偷過兩三次。大約十二三歲時(shí),一家人剛鬧熱完大年夜飯,便盼天黑。跟在姐姐、哥哥屁股后面,在別人家黑燈瞎火的菜地里摸索。既然是偷,就不能打手電筒、用火把,也不會提著菜籃、背著背兜去,全憑兩手,能抱多少是多少。我人小,偷多了也抱不走,小胳膊彎里使勁抱一顆五六斤重的大白菜,就十分高興了。
在家鄉(xiāng),偷青的習(xí)俗,不知是怎么形成的。大約是人們?yōu)轭A(yù)祝來年豐收、吉祥的一種特殊方式吧。
小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