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蘑菇
文化信使/李桂林 編輯/趙盼
伏天一到,連綿的雨天,才是撿蘑菇的好時節(jié)。
小山上,松樹菇長在黑綠的油松下面,撿松樹菇需趁早,一般過了晌午,昆蟲就會在柔軟的蘑菇傘上產(chǎn)卵。手持一根棍子三五成群,互相吆喝著漫山遍野地采蘑菇。難采的地兒用棍子扒拉;難走的道兒用棍子拄一下;偶爾遇見蛇還能用棍子壯壯膽。遠遠望見蘑菇頭上,頂滿了松珍。采到手里油膩膩滑溜溜的,最好趁勢把帶土的根和沾松毛的皮去掉,回家后直接晾曬,留著冬天吃。因為當時就吃的話,容易壞肚子。
還有現(xiàn)在市場上備受推崇的紅蘑,得立秋之后才有。不過我小時候很少撿到。
撿來就吃的,是一種白色的草蘑,白天的任何時間段都可以采到。只生長在低矮的草叢里,稀稀疏疏的,數(shù)量較少。要采夠吃一頓的,需要轉(zhuǎn)悠很多地方,走很遠的路。這種草蘑,通體潔白而纖細,亭亭玉立于碧綠的草叢中,這美妙的畫面,本身就令人流連忘返。最好是在傘面褶皺還沒發(fā)黑時候采摘,口感更好。清水洗凈,與小白菜一燉,清香的滋味沁人心脾。在貧窮的年代里完全趕得上吃一頓肉的感覺,那味道讓人終生忘不了。
最妙的是到河邊的大楊樹林子里撿雞腿蘑,只生長在陳年的樹坑里。樹疙瘩被挖走了,斷在土里的樹根腐爛后,在樹坑的壁上會長出高挑的雞腿蘑來——蘑菇柄又粗又大,活似粗壯的雞腿,故有此稱呼。不過蘑菇傘頭很小,滋味卻極其鮮美。雞腿蘑數(shù)量較少,而楊樹蘑數(shù)量會多些。楊樹蘑的特點是簇生,一小堆從土里冒出來,傘頭較大蘑菇柄又短又小,顏色略黑些,不像雞腿蘑潔白而又晶瑩剔透,特立獨行而又孤芳自賞。
撿雞腿蘑最好是在連雨天,因為伏天氣溫高,下過雨后,才會長出蘑菇。頂著塊塑料布,迎著蒙蒙細雨向林子里進發(fā)。雨水把大地上的一切洗得干干凈凈;樹葉與小草青綠的逼人眼;鳥兒們蹲在樹上,梳理著被雨水浸濕透了的羽毛,清脆的叫著,聲音回蕩在樹林里。雨,似有似無;霧,忽明忽暗。樹林里充滿了神秘的氣息,走進去仿佛進入了童話般的仙境。遠遠就能望見白色的倩影——沒錯!那就是美如少女、壯若村姑的雞腿蘑。連忙跑過去,輕輕地拔下來,再小心翼翼地捋去泥土,生怕多弄掉一點根。然后馬不停蹄的四處張望,向下一個樹坑搜索前進。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堵石頭壩下,我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雞腿蘑。一個個兒,從石頭縫里探出身子來,靜靜地沐浴在小雨中,像是在等待著什么。我從未見過這么多雞腿蘑,都舍不得下手采了,望望這個、再瞅瞅那個,不知從哪下手。
任憑歲月流逝、光陰荏苒,往事如煙,那一個個白花花的雞腿蘑,卻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記憶中,歷久彌新,香遠益清、永生難忘。
后記:截稿后我在網(wǎng)絡(luò)上遍查關(guān)于野生蘑菇的圖片,奇怪的是,我幼年所見的雞腿蘑和楊樹蘑竟然沒有被收錄其中。心中遐思萬千,不知其所以然。只剩下無盡的悵然罷了。
小鏈接
李桂林,出生于遼寧省北票市黑城子鎮(zhèn)四萬貫村,1986年師范畢業(yè)。在朝陽市第十五中學教書至今,已30余年。除教書外,寫過詩,組織過詩社《在風華正茂的年華里》。后來寫散文,陸續(xù)發(fā)表在省、市級刊物。生活中偶有所感,輒記之:一來分享,二來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