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擬定的四十多天的美國旅行行程中,我將把我看到的、聽到的和所思所想隨時記錄下來和朋友們分享,請關心我的朋友們每天關注我,對我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互動,幫我排疑解惑,助我做一個清醒的行者。
參觀紐約海軍博物館(美國紀行之三十四)
文化信使/鄒本殿 編輯/明月
按計劃,今天下午我們要去參觀紐約海軍博物館,但卻又下起了大雨,計劃無法更改,只好冒雨出發(fā)了。
風雨中的傘越來越難控制了,橫向的風總是不斷地吹開雨傘把雨點直接吹打到我身上,身上除了頭部幾乎都被大雨淋濕。雨水在曼哈頓條條街道匯成了條條規(guī)矩的小溪。我很欣賞這個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這么大的雨一般的城市低洼處都會積水成潭,而這里的街區(qū)中但見雨水奔流,就是不見積水。所以,盡管我們在雨中走得很遠,橫過馬路要不時地跨過不寬的溪流,但并沒有一處是趟水而過的,雨水都被街道上不明顯的在大雨中能形成溪流的導流槽引入地下排水系統(tǒng)排走了。
我們頂風冒雨地往博物館趕,因為沒有可以直接到達的地鐵和公交,雨天的出租車又排不上號,所以我們只有走路。從曼哈頓第七大街與33街交會處的住所出發(fā),一直向北走到46街,又從第7大街折向西走到第11大街,終于到達了位于哈德遜河岸邊上的海軍博物館。老遠地就看見河邊停靠著體量龐大的鋼鐵巨人-——航空母艦,從外面看黑壓壓地遮住了半邊天。我過去雖然曾經(jīng)在國內(nèi)的深圳看過"明斯克"號航母,但那是前蘇聯(lián)的,美國的航母一直沒有機會接近。
濕漉漉的一身鉆進了售票處,進入前要先通過嚴格的安檢。售票的黑人姑娘很是熱情,快言快語地介紹著有關購票的問題。門票價格24美元,與國內(nèi)同類型的游覽場所比并不貴,何況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博物館呢。
坐電梯直接上升到航空母艦的機庫位置。機庫大得無法形容,能夠裝下幾十架作戰(zhàn)飛機的地方肯定不會小了,長長的機庫如果跑步都需要跑一會才能到達盡頭。我們穿行在陳列在那里的飛機、飛機發(fā)動機和各種與航母有關的武器和設備之間,有不少展品我都是第一次見到,駐足觀賞,仔細揣摩,走走停停繞來繞去的很長時間才走出機庫。
機庫里面大屏幕上正在播放著關于這艘航母的資料片。原來這艘航母是美國海軍的"無畏"號,屬于埃塞克斯級別航母,1943年服役,1980年退役。從這個時間跨度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服役時間接近40年。“無畏”號參加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到越南戰(zhàn)爭期間的多次戰(zhàn)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中被日軍稱為“幽靈船”的航空母艦,被敵襲擊若干次卻都無畏地再次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之上,它的聲名威震敵方。二戰(zhàn)結(jié)束前的最后一個月,日本空軍以自殺性飛機墜毀方式攻擊"無畏”號。兩架帶彈的日本飛機徑直墜落在其飛機機庫上面的甲板上,造成”無畏"號重傷,但返回美國后修理再次投入使用,表現(xiàn)出它頑強的生命力。
軍隊及其所使用的裝備受命于國家,“無畏”號建成于美國對日宣戰(zhàn)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最緊張的1943年開始服役,所以,它服役后的很多“二戰(zhàn)”時期美國在太平洋對日的重要戰(zhàn)役它都參加過,它參加過攻擊帕勞、呂宋島戰(zhàn)役,參加過空襲臺灣日軍的戰(zhàn)役,參加過菲律賓萊特灣戰(zhàn)役,參加過沖繩島硫磺島戰(zhàn)役。我看了一下,它沒有參加過朝鮮戰(zhàn)爭,因為從1947年到1952 年它處于退役封存狀態(tài)。到1952年才返回現(xiàn)役加入太平洋艦隊 ,但直到1954年才改建完成恢復戰(zhàn)斗力。1966、1967和1968年“無畏”號曾參加過美軍對越南北方發(fā)動的3次較大的戰(zhàn)役,執(zhí)行空襲轟炸任務,這應該是它所參加的唯一一場非正義的戰(zhàn)爭。在以后的時間里,直到1980年正式退役前“無畏”號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戰(zhàn)爭。退役后美國海軍把它捐贈給紐約市作為航母博物館展出以供人們參觀游覽。
在生產(chǎn)力尚不發(fā)達的年代建造的艦船,光聽它的主要數(shù)據(jù)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也是夠驚人的,"無畏"號航母長260米,寬44米,同時在艦上服役的官兵就達3800多人,最多時各類艦載機達到90多架。
我們看到,航母雖大,但分配給指戰(zhàn)員們休息睡眠的空間卻非常吝嗇,除一些軍官的床鋪略微寬一些空間稍大一些外,絕大部分士兵的床鋪都很窄小,床面到上鋪底板之間的距離都在50厘米以下,幾乎沒有一個床鋪能容一個人在床上可以坐直身子,只能橫著身子直接躺進去。也難怪,艦上接近4000名的官兵,如果住著都能舒適,按照標準的單人床每人占用2平方米計算,4000人光住宿就需要8000多平米的面積,在按著比例設計空間,就需要相當于一棟很大的宿舍樓的面積。航母是作戰(zhàn)用的,不像游艇是用來享受的,所以就只有充分地利用空間,盡量減少非戰(zhàn)斗負荷,所以床鋪小而緊湊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看到,在艦體的左舷一個巨大的升降平臺正在緩緩地做著把戰(zhàn)斗機從機庫平面向上層甲板上升降的演示,80多年前制造的航母的升降設備看上去就已經(jīng)很先進。為了節(jié)省空間,在機庫內(nèi)停放的戰(zhàn)斗機機翼和直升機的螺旋槳都是折疊式的,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搭載作戰(zhàn)飛機的數(shù)量。
我們還爬上了高高的艦島,從吃水線位置到艦島的駕駛倉足有二十層樓高。在艦島的各層隔倉內(nèi)分布著各種雷達設施、通信設施、指揮設施等,這些設施就應該是航母的大腦、耳朵和眼睛,為指揮員隨時提供著艦只所在的位置、速度、敵情預警等信息,為指揮員的決策和指揮提供準確的數(shù)據(jù)。我們還參觀了駕駛艙,在這高高在上的艙位里,各種儀器儀表看得我們眼花繚亂。我們還親自體會搖動舵輪駕駛航母的感覺。我們看到舵手的位置只能從前方160度左右的視角范圍平看出去,除駕駛艙的內(nèi)部,艦外艦體上的所有部分舵手都是看不到的,甚至看不見艦首前面和左右一公里以內(nèi)的海面,幾乎完全靠領航人員和導航設備所提供的指令駕駛著這艘龐大的軍艦。所以我們看到在艦島的各個樓層、軍艦的前后左右到處都是瞭望的窗口和雷達通信設備,很多都應該是導航用的。
只是沒有看見蒸汽彈射系統(tǒng),大概還是為了保密需要。在機庫里關于這艘航母的概況中介紹,這艘航母最初設計制造時是有蒸汽彈射系統(tǒng)的,而且其中一套是裝在下層的機庫內(nèi),由于沒有實戰(zhàn)意義,后來又被拆除移到飛行甲板上,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
我最想看看航母的輪機室,也想看看水兵集中居住的超大宿舍是什么樣子的,可惜沒有開放,整個航母下部的幾層都沒有向游客開放。
在上層的飛行甲板上,陳列著很多各種型號和用途的飛機,應該都是從"無畏"號母艦上服過役的飛機。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英國生產(chǎn)的鷂式戰(zhàn)斗機,我們知道這種飛機曾經(jīng)被美國空軍購買裝備部隊,很多都裝備在航母上,因為這種飛機體型小,又可以垂直起降,占用空間少,也不需要跑道,很適用于航母。我過去就在新聞中聽說過,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曾想從英國購買幾架這種型號的飛機,但是美國不準英國賣給我們,所以,沒有成交。這種短距起落的攻擊機長著一副怪模樣,我們走近觀察,在機翼下方側(cè)面的渦噴尾管處有一個能轉(zhuǎn)向的噴口,向前飛行時噴管口向后,垂直向上升時噴管口向下。過去我知道原理但從來沒有看見過實物,這次總算見識了。這種飛機我們在1983年從英國同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zhàn)爭時在電視新聞和資料片中曾看見過。
在航母的上層甲板搭起了一個很大的帆布帳篷,里面展出的是一架巨大的航天飛機。在代頓空軍博物館我們看到的是航天飛機1:1的模型,里面只有駕駛艙的有些設備是實物,其它都是假的。而這里展覽的卻是真正的美國第一架"企業(yè)"號航天飛機。能夠看到真實的航天飛機讓我很激動,但是只能看到飛機的下部和側(cè)面,雖然前面搭起了一個高臺能稍微平視一下這個怪物,但里面的內(nèi)容卻什么也見不到,這也是此次參觀的一大遺憾。我當時想,老美有時也很小氣,你已經(jīng)退役的東西了還有什么不能看得,看又不能把核心機密看到眼睛里帶走。在這個龐然大物前,我還聯(lián)想到那些年月美國的"挑戰(zhàn)者"號太空執(zhí)行任務返回時解體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升空時爆炸解體,給美國的航天事業(yè)造成的重創(chuàng),想到人類飛天的路的曲折和犧牲,又讓心情有些沉重。美國的航天飛機已經(jīng)停止發(fā)射,目前他們還只能依賴于俄羅斯的宇宙飛船運載宇航員和貨物往返于地面和空間站之間。航天飛機已經(jīng)成為歷史,美國運載工具的發(fā)展也幾乎又回到了原點。
這個博物館還展出有一架協(xié)和式客機,但不知怎么搞的離游覽路線太遠,所以遠遠地看上去很小,那鳥嘴一樣的機頭我們特別熟悉,這是全世界總數(shù)才12架超音速客機中的其中1架,有兩架墜毀了,其它的應該還在它的故鄉(xiāng)法國,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生產(chǎn)的唯一一種投入過商業(yè)運營的超音速噴氣式客機。
博物館還展出一艘潛水艇,它是美國海軍的SSG-577型“黑鱸”號核巡航導彈潛艇。展出的潛艇上好在有解說員,讓我們多了解了很多東西。解說員介紹說這是現(xiàn)在世界上唯一一艘供游人參觀的可以發(fā)射核武器的潛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裝有核彈頭的導彈,此外還能看到潛艇標志性的瞭望艙。在門口有一位很儒雅的白人老兄在那里介紹著什么,兒子告訴我,這位是解說員,正在介紹說這艘潛艇是冷戰(zhàn)時期的裝備,是用來搭載核武器的潛艇。一共有兩個導彈艙,每個艙可裝載3枚核導彈,一共能搭載六枚。在支起的發(fā)射架上正裝著一枚待發(fā)射狀的核導彈,模樣很像巡航導彈,也像小型飛機,核彈反應堆肯定被拆除了,但導彈卻是實物,讓我們真正見識到了美國核武器的真面目。
講解員給我們介紹說,這是一艘常規(guī)動力的巡航導彈潛艇,主要執(zhí)行的是核打擊任務。它于1958年服役,因為其水面發(fā)射效率低下且不安全,所以,在“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和“喬治·華盛頓”級核動力潛艇研制成功開始服役后,它就被淘汰了,于1964年退出現(xiàn)役。
順著導彈艙我們進入了潛艇,戰(zhàn)斗狀態(tài)下,艇上的官兵是不能從導彈艙進入的,因為里面裝的是核武器,現(xiàn)在是為了參觀方便而開通的通道。比起航母,潛艇的空間真的非常小。在狹小的空間里布滿了機器和操控臺。而艇員的床鋪非常的小,比火車上的老式硬臥的床鋪要小而且也矮得多??吹酱?,我感嘆以后不要再抱怨火車上的上鋪空間小了,這里才叫真正的空間小,只容一個人躺進去,能翻身,坐起來是不可能的。而且官兵們只要在艇上,就得天天睡這樣的狹小空間。潛艇內(nèi)部所有的隔艙連接處都是極厚的密閉門,一看就是為了萬一潛艇某個部位漏水,官兵們就得退守沒有漏水的艙段,關好密封艙門防水。最可嘆的是潛艇尾部的魚雷艙里還有一組上下三層的狹小的鋪,士兵們就得每天和魚雷住在一起。這還是在裝一枚魚雷的時候。看尾部是兩個魚雷發(fā)射管,如果裝兩枚魚雷這3名士兵就得把床鋪收起來靠在艙壁上,估計這時他們就得睡在地板上了,可見條件是如何的艱苦。
潛艇內(nèi)有的艙門尺寸是非常小的,其中有一段艙位進去參觀還必須先通過一個狹窄的艙門。解說員介紹說,美國方面曾經(jīng)邀請我國著名籃球運動員穆鐵柱夫婦來參觀潛艇,結(jié)果老穆根本無法通過那個狹窄的艙門,怎么鉆也鉆不進去,最后只好讓自己的妻子代勞參觀了。
潛艇還有很多部位沒有開放,這樣重要的軍事裝備僅靠兩枚魚雷自衛(wèi)是不夠的,最起碼的在潛艇的前部還應有魚雷艙或其他自衛(wèi)武器。
在進入航天飛機展區(qū)和潛艇展區(qū)參觀前,都有工作人員拉著游客先給照張像,然后給你個名片。等你出來時給照相的人就已經(jīng)在出口等著把洗印好的照片交給你,如果你滿意就交20美元拿走,不滿意就不拿照片分文不取,并不是強買強賣。我們看到照片照得質(zhì)量還不錯,只是航天飛機和潛艇的背景是經(jīng)過PS處理的,實在是假的很,所以我們就沒有要,雖然是商業(yè)氣息很濃但這也很講理,如果照得好我們也就拿走了留個紀念。
[責任編輯:立軍]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7/0102/2017010201102366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