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溝逸聞
文化信使/王宗文 編輯/明月
石佛溝在我家北山的一個山坳里。那本是努魯兒虎山的余脈,地屬遼寧省朝陽縣劉炮手溝自然保護區(qū)。
所謂石佛,其實就是一大塊普通的崖石,形狀剛好像端坐在山坡上的觀音娘娘,黑黝黝聳出地面兩三丈,又正處在路邊。人們過來過去,總是不由自主地看上幾眼。但當?shù)厝瞬]以此為奇。只因為這尊崖石像個慈眉善目的女人,所以都稱其為石婆子。自然,人們管這溝也叫石婆子溝了。這也正反映了當時文化的落后。
真正改名為石佛溝,還是后來。早些年,我們這邊的人經(jīng)常到建平縣榆樹林子趕集。當時的交通工具就是趕上幾頭毛驢,馱著賣或買的物品,俗稱“趕垛子”。石佛溝正是通往榆樹林子的必經(jīng)之路。說到這,里邊就有一段很離奇的故事。
很早的事兒了。我們這里有一個做線麻生意的買賣人,去梁后(我們這都稱建平為梁后)販麻,趕了幾個垛子回來。途中遇上大雨,走在崎嶇的羊腸小道上,相當泥濘。好不容易等到雨停了。就走到石佛溝這地界,地面上又起了霧。這人心里著急,腳下一滑,摔進了路邊的山澗。他心想,這下完了。誰知,等他恢復知覺,竟發(fā)現(xiàn)自己穩(wěn)穩(wěn)地躺在一簇簇野葡萄纏繞在一起的枝條上。再看看身上哪也沒傷到。這時,天也放晴了。他爬起來攀著藤蔓回路上,幾頭毛驢還在。環(huán)顧四周,那個黑黝黝的石佛就在眼前。他從心里核計,這是佛保佑了我?;丶液螅匾赓I了兩丈紅布披在石佛身上,又備了香紙,在此燒了一天一夜。這下子,這尊從沒被當?shù)厝水敾厥碌难率阌辛遂`氣,人們不再叫石婆子溝,改口叫“石佛溝”了。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從此,這里漸漸香火不斷。
當然,這里或多或少充滿些迷信色彩。由于地處偏僻,這里并沒被人開發(fā)過。倒是附近幾個山溝里的鄉(xiāng)親們遇上個啥災呀難呀的,都到這里討香火,無非是求石佛保佑平安。后來,中國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人們當然也不敢名目張膽地前來燒香拜佛,想來的也只好偷偷摸摸地前去祈禱。
我十歲那年,得了一場重病。面黃肌瘦,身體虛弱。經(jīng)醫(yī)生診斷,說是患上了肺結(jié)核。那年代,雖然國家把合作醫(yī)療的重點放在了農(nóng)村,但當時的醫(yī)術(shù)并不十分高明。加上家里條件又不好,我一天病病怏怏地,每年都是春夏秋三季邊治邊上學,到了冬季,我是不能讀書的,只能在家里自學。沒意思的時侯,讓父母買幾本小人書看著消遣。但我的學習成績并不落后。
一天,我的一個遠房親戚到我家,神叨叨地對我媽說:“這孩子是觀音座下龍女偷生,明兒個到石佛溝求求觀音菩薩,還個人子,就好了。”我知道她是神婆,只是當時不敢露面,莊稼話說有點“鬼八卦”,但我并不信她。心里說:我一個男孩子怎么能是龍女托生呢?但我拗不過大人,后來,她偷偷地領(lǐng)著母親和我,帶著香紙供品,還有一只公雞,到了石佛前。擺放完畢,又把雞冠子劃破,抹些雞血到石佛身上??谥心钅钣性~,說了好多我聽不懂的話。只有一句我還記得:“南海大士在上,保佑孩子快點好了行嗎?”那時,我眼睛光顧盯著石佛,竟驚奇地發(fā)現(xiàn),石佛真真地點了兩下頭!
這事,說起來你肯定不信,當時我都不敢相信。但后來,也許是讓我吃了那只雞的緣故,我的身體一天好似一天,等到上中學時,完全康復了。至于佛點頭的事,我從未向人說起,但總覺得是個謎。
后來,由于這里交通不甚方便,又加上山里人外遷的太多。人們再到榆樹林子一帶,都是繞道坐車。雖然政府并不太限制宗教信仰,可這里畢竟閉塞。久而久之,也就沒什么香火了。更有一件離奇的事是十幾年前,跟前兒村子一個姓武的年輕人,一天上山放羊,也是閑著沒事,拿著鍬鎬,原本是想在溝里挖獾子。不想獾子沒挖到,一時犯傻,竟攀上了石佛肩上。只用鎬頭點了幾下。把好端端的石佛的腦袋給點了下來。從此,這尊石佛成了沒頭的觀音。
奇怪的是,事隔不久,不知是真有靈性使其遭到報應(yīng),還是趕巧兒,這個放羊人(不敢直說他的名字)竟然猝死了。這事兒始終讓人感到很神秘。因為石佛沒有了頭部,人們對其崇拜也不那么虔誠了。盡管人們還稱石佛溝,但對不甚完美的石佛漸漸失去了興趣,一點點將其淡忘。
不過,當年發(fā)現(xiàn)“佛點頭”的謎,到底還是叫我破解了。原因是石佛的頭部與身體是兩體的,中間必有一個支點。山里風很硬,一旦遇上強風(山里人叫溜溝子風)會微微晃動。否則,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把那么大一塊石頭推下來。這才是佛點頭的秘密所在。
出于對石佛的眷戀,我心里時常想起那里。如今這尊石佛沒有了頭部,總是覺得遺憾。
無論如何,我畢竟與石佛有一段“奇緣”。石佛溝,也總是叫我難以忘懷。
[責任編輯:雅賢]
王宗文,1979年畢業(yè)后參加過朝陽縣文化館的培訓,后回鄉(xiāng)在村任職。自1985年起在部隊管理園林八年。1994年回家務(wù)農(nóng)至今。1979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作品,在文化館學習的同時也學到了許多美術(shù)知識,進而愛上了剪紙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