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人就那樣
文/苗雪 編輯/雅賢
爺爺在村子里威望很高,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不管誰家有個家長里短,都讓爺爺幫著拿個主意。孩提時,我就常聽村里的長輩講:三年自然災害時,家家缺糧,常用瓜果蔬菜來充饑。當時,在果園當技術員的爺爺經(jīng)常饑腸轆轆,雖近水樓臺,卻從不私自摘一個果子,占公家便宜。只等村里統(tǒng)一分配時,才拿取自己家應得的那份。個別人說爺爺是死腦瓜骨----不開竅兒,爺爺?shù)脑拝s擲地有聲:餓死迎風站,凍死不拆屋——集體的便宜,咱不貪!
母親是大戶人家的女兒,識文斷字,知書達理,待人接物,為人處世自有一套準則。自幼我家的家教就嚴,尤其在禮儀方面。70年代的農(nóng)村,物質(zhì)生活很是貧瘠,盡管每餐都是極其簡單的粗糧淡飯,母親卻有一大堆的餐桌規(guī)矩要我們遵守:先請長輩入座,吃飯時不許吧唧嘴,夾菜時不許滿盤子亂攪亂挑,飯畢及時漱口,不許嘬牙花子等等。別人都說我家太講究,管束多,母親卻不這么認為,她說:“沒有規(guī)矩就不成方圓,小孩子不懂事,必要的禮儀還是要有的,否則長大了也不會有出息。”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父母不貪不占的品性。農(nóng)村田壟緊挨,因地界引起的矛盾糾紛時有發(fā)生。我家種地時,父親總是主動留出很寬的地界,村里每次分地,人們都爭著和我家田地相鄰。有一次,鄰居家的烏雞崽兒跑出雞籠,和我家的烏雞崽兒混在一起。都是剛出殼兒的小雞,顏色、大小差不多,很難分得清。當時的烏雞又很名貴,價格很高,母親卻大大方方地說,在這群雞里你挑最大的拿走,鄰居也一再謙讓,本來容易引起糾紛的一件事,很好地解決了,兩家皆大歡喜。母親的理論是:不做讓人戳后脊梁骨的事----別人家的東西,咱不要。
幾年前,一個深冬的雪夜,外出辦事的弟弟在凜冽的寒風中艱難行走。被一個包裹絆倒,拾起一看,破舊的衣服里裹著10多萬元現(xiàn)金和身份證等重要證件,真是“摔個前趴子,撿個金疙瘩”。時值冰天雪地,且四下無人,弟弟卻絲毫沒生雜念,懷抱“金疙瘩”在呼嘯的寒風中原地等候失主。左等右等,弟弟比丟錢的還要著急。二十多分鐘后,弟弟仍然未見有人找尋,剛要到派出所報案,失主急匆匆地趕來了,經(jīng)核實身份后,弟弟毫不猶豫地把錢交還給了失主,失主感動得拿出一沓錢堅持酬謝弟弟,弟弟分文未取,婉言謝絕了。此事傳開后,有的人說弟弟傻,弟弟只是淡然一笑,說道:“拿了那樣的錢會一輩子不安心,不是自己的錢財咱不要。”
俗話說,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成了我家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爺爺?shù)挠矚猓赣H的大氣,弟弟的傻氣,都是我家人做人做事的底氣。熟悉我家的人都說“他家人,就那樣,做得正,行的端。”我認為:這句話是對我們祖輩品行的認可,是對我們家人的褒獎,也是我們家行事做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