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今日朝陽網(wǎng)】胭脂紅處是北方

摘要:胭脂,亦作“臙脂”,是在紅藍花開之時將整朵摘下,放進石缽中反復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把黃色淘去后,就會形成鮮艷的胭脂,是古代女人的彩妝。

胭脂紅處是北方

文化信使/王曉暉  編輯/雅賢

  胭脂,亦作“臙脂”,是在紅藍花開之時將整朵摘下,放進石缽中反復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把黃色淘去后,就會形成鮮艷的胭脂,是古代女人的彩妝?!都t樓夢》里小丫頭們逗弄寶玉,說我這嘴上有新淘的胭脂膏子你吃不吃,那胭脂膏子想來就是這種做法。后來的醫(yī)書中記載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等,都可以提取出天然的紅色素來制作胭脂,我們小時候,還把紅色的指甲花敷在指甲上,染出一片嫩嫩的水紅。

  胭脂這一女子妝臺上的寶貝后來在中原地區(qū)大放異彩,甚至直接用胭脂來指代女子。若據(jù)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西晉張華所作《博物志》記載,中原的女子們應該感謝張騫,是他在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引進的,估計張大人在看見涂抹胭脂的女子時,心里也是大大地驚艷,所以從此中原女子們有福了,紅妝嫵媚,顛倒眾生。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胭脂起源于北方,最早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婦女的妝臺愛寵。

  古時胭脂又稱燕脂、焉支或燕支,匈奴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胭脂)妝飾臉面,在漢語典籍里,單于的妻子就叫“閼氏”。仔細瞧瞧,這幾個詞兒,發(fā)音居然是一樣兒的,很難只用巧合來打發(fā)。胭脂起源,一說為起于商紂時期燕國所產(chǎn),在東北,另一說是原產(chǎn)于匈奴地區(qū)的焉支山,是幾千里之外的西北。

  先看源自西北說。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不象中原,有大量的文字記述,他們更多的是口口相傳,譬如民歌。這里也不提長篇英雄史詩,單說匈奴有一首被漢人記錄下來的著名民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祁連山,焉支山,兩山俱在西北甘肅一帶,焉支山更是以天然草場著名,是北方匈奴賴以生存的家園。公元前121年,西漢那位說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少年才俊霍去病,率鐵騎踏破河西走廊,大敗匈奴。北方女子們本來就是邊游邊牧逐水草而居,失去了一片草場并不是特別可怕,再找就是了,反正再往北往西都地廣人稀,但據(jù)說制作胭脂的紅藍花是焉支山特產(chǎn),那會兒游牧民族可能不太懂人工栽培,或者焉支山已經(jīng)種了可觀的紅藍花,失去了焉支山,等于打掉了女人的化妝盒,少了最重要的抵御和掩蓋朔風黃沙對皮膚侵襲的利器,羊油啥的雖然也滋潤皮膚,但哪有花兒的香氣,所以這的確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情,值得憂傷地歌上一曲。

  再看東北說。據(jù)說自商紂時期,燕地婦女就開始采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用來涂抹顏面,燕脂之名,就是因為是燕國所產(chǎn)而得。等等,這里好像有珠絲馬跡,殷商時期的燕國老挨居住于遼河上游的東胡欺負,公元前300年,燕昭王派在東胡潛伏了10年摸清了所有兵力部署和戰(zhàn)術特點的大將秦開橫掃現(xiàn)今遼寧全境,東胡被迫北撤千里。這被燕國名將攆到老哈河、西拉木倫河一帶的東胡大人,在積蓄了將近一百年的力量后,又干了一件很著名的事兒,那就是借用了匈奴單于冒頓的閼氏,搶了他們的名馬和土地。當然,這位東胡大人后來被冒頓派兵夜襲所殺,腦袋還被砍下來做了夜壺。那么問題來了,東胡在欺負燕國的時候,想來是發(fā)現(xiàn)了這神奇煥彩婦女用品的吧;東胡大人在借用冒頓閼氏的時候,想來是會把燕脂拿來給美人添妝的吧;閼氏回歸匈奴的時候,想來是要帶走自己的化妝盒的吧。一路想下來,誰說西北焉支山上的紅藍花,就一定不是公元前300年燕地紅藍花的種子?

  讓我們把目光再投向中國北方的大好山河,你就會覺得這兩種說法也并不必須是單項選擇。當你打開地圖,視線沿著漠漠黃沙從東北移向西北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被中原人氏視為畏途、當作天塹、甚至感覺如地獄一般苦寒、野蠻、充滿危機和死亡的北方,高原大漠、黃草鳴沙間,竟隱隱然是一條橫亙東西的坦途,從東北到西北,并不像中原人背著行囊進京趕考那般山重水遠一去便幻想只有魚雁才能通信兒,也許北方的漢子女人們揚鞭呼喝著日行千里的駿馬,月把兒的就能跑個來回。而且經(jīng)過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史研究,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北方草原上,確實有一條連接歐亞大陸東西的北方“絲路”。沿著現(xiàn)在中國與蒙古的國境線,淺淺的綠色跨過蒙古高原,經(jīng)哈薩克斯坦,直抵中亞和歐洲。

  而他們對紅色的喜愛,也讓我不禁心生遐想。東胡被滅后,分裂成烏桓和鮮卑,而烏桓是蒙古語“紅色”的意思,而這個族群還一個比較確鑿的風俗,就是死后燒其所穿衣服,殺犬作為殉葬品,讓其護著死者的神靈歸于赤山。赤,也是紅。赤山,仿佛是烏桓祖先所居之地,而“漁陽赤山”就是當今的內(nèi)蒙古赤峰市赤山。前些日子參觀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當看到女神廟胭紅的土壤時,心里不由一動,這難道是與胭脂一樣的紅色嗎?當然,只是臆測而已,沒有依據(jù)之事,不敢妄下斷言。

  沙如雪,月似鉤,千古紅妝亦未休。在遼寧法庫葉茂臺遼墓壁畫和山西大同十里鋪遼墓壁畫中所畫的婦女,雙頰全涂紅粉,亦是女人們對美麗追求的傳承。而今天大街上女孩子臉頰的腮紅,依稀還有幾千年前艷壓北方的胭脂的影子。

小鏈接

   王曉暉,1976年生于遼寧省朝陽建平,1996年畢業(yè)于遼寧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供職于遼寧省農(nóng)行。

【本網(wǎng)聲明】


網(wǎng)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