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
文圖/文化信使 孫玲玲(遼寧朝陽)
有一晚,兒子和我一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聊到了苦瓜。他從來沒有嘗過苦瓜的味道,便抬起小腦袋瓜問我:“媽媽,什么是苦味?”我想了想,如何能讓一個不滿五周歲的孩子理解這個苦字呢?“苦味,就是平時你生病了吃藥的味道。”“可是,有的藥也不苦??!”“是的,那是因?yàn)槔锩婕恿颂鹞兜臇|西,有一次你吃的那個中藥就很苦,還記得嗎?”“記得。”“那個味道,就是苦味。”
不知為什么,兒子的一番提問,讓回到家中的自己久久不能平靜。孩子印象中關(guān)于苦的味道,是苦瓜,是藥味。而成年人世界的苦,卻是無處傾訴的百般滋味。
生活中的苦,其實(shí)無處不在,古今如此。年少時不努力,荒廢了學(xué)業(yè),成年后自然要品嘗生活中更多的艱辛。所以才有了那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其中,既有生活困難之苦,又有悔恨無用,為時已晚之苦,此時的日子,便是苦上加苦。另一方面,一身才華,無處施展,這是壯志難酬之苦。這苦李白有,杜甫也有。生于盛唐之時,苦;生于唐朝沒落之時,依舊是苦。與其說李白是無憂無慮的人,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心胸豁達(dá)的人。詩仙和詩圣分別用身體力行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社會環(huán)境,生命的憂慮,無處不在。思念時苦,擔(dān)憂時苦,分離時苦,無助時苦,生老病死,哪一個階段,能逃得過一個苦字?
唐詩、宋詞、元曲,不僅給后人帶來了永久的精神財富,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環(huán)境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那些品嘗過無數(shù)人間疾苦的人,最后都隨同他們的作品名垂青史,成為人生的大贏家,曾經(jīng)在一本書中,讀過一句話,一個經(jīng)歷很少的人,是寫不出血與淚的作品的。所以,即便我們在品嘗著人間疾苦,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它淘汰了那些經(jīng)受不住考驗(yàn)的人們,留下來的是堅(jiān)強(qiáng)的人,以及很多美好的一切。是因?yàn)槟銚碛幸活w戰(zhàn)勝生活困難的決心與愈挫愈勇的信心,才使得一路走來,芬芳遍地。只要你愿意相信美好的發(fā)生,便會迎來春暖花開的那一刻。我一直相信,那些心底越苦的人,笑得越燦爛,活得越有樣。
人間不只有五味,還有更多的味道。小時候,我們吃到苦的東西,會大聲喊出來:真的好苦啊。長大后,我們發(fā)現(xiàn),太多的苦,是無法用言語表達(dá)的。有時候傾訴倒不如咽下去,放在肚子里更安全。是經(jīng)歷讓我們學(xué)會了如何正面對抗生活的苦。是歲月沉淀了那些無比艱辛的時光。到最后,那苦味會越來越淡,淡到可以微笑著慢慢講出來,仿佛苦的,也變成了甜的。
小鏈接孫玲玲,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好名聲網(wǎng)助理編輯,現(xiàn)任遼寧省朝陽市第十五中學(xué)教師。喜歡用樸素的文字記錄生活,愛好讀書、寫作、旅行等。最喜歡的一句話:“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