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材之木”想到的
文/文化信使 孫玲玲(遼寧朝陽)
莊子在他的經(jīng)典著作內(nèi)篇《人間世》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名叫南伯子綦,來到了河南商丘一帶游玩,看見一棵出奇的大樹,大樹遮天蔽日,樹下有成千輛的馬車在此乘涼歇息。子綦不禁心生疑問:“這是什么樹呢?這樹的材質(zhì)一定有特別之處??!”然而,仰頭看大樹的樹枝,彎彎扭扭,并不可以做棟梁,沒法用來蓋房子。低下頭看大樹的樹干,從樹心到表皮都旋有裂口,無法用來做棺槨。用舌頭舔一下它的葉子,舌頭就被燒傷了,說明有毒素;聞一下氣味,就會讓人感覺像喝多了酒一樣,甚至?xí)杳圆恍选W郁胝f:“這果真是什么用處也沒有的樹木,以至于長到這么高大。”
這則寓言故事,讀起來很有趣,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意味深長。有用之樹,如楸樹、柏樹和桑樹,它們長到一兩把粗,需要做木樁的人就會把它們砍去。樹干長到三、四圍粗,一些富貴人就會把它們砍去做房屋大梁。樹干如果長到七、八圍粗,就會被砍去用來做整幅棺木。這些樹木盡管材質(zhì)很有用,卻終會半路夭折,逃離不了被斧頭砍去的宿命。再如能長出果實的梨樹、橘子樹、山楂樹等,在果實成熟之后,就會被打落,大的樹枝被折斷,小的樹枝會被拉扯。受盡折磨的原因,不過是因其有用。
不材之木,可以說百無一用,卻可以長得如此高大,于樹木本身而言,它可以終其天年,得益于材質(zhì)的無用。于普通人而言,這棵大樹雖然沒什么用處,卻也是乘涼的好地方。于故事中的南伯子綦而言,這棵樹異于常樹之處,便是無用,正是這無用之木,才使得大樹本身可以肆意生長。而這便是它最大的有用之處。正應(yīng)了那句“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不材之木,是子綦對這棵大樹的贊美。多數(shù)普通人只能看到這棵大樹的無用之處,而子綦?yún)s看到了這棵大樹的不材之材,如同“神人”一般,超脫物外。故事也在暗指子綦非同凡人,他能識得這棵樹的無用之用。見樹猶見人,圣者眼中的這棵大樹,乃是圣樹。圣樹果真不材,圣者亦是不才之人。
萬事萬物,有無相生。杯子中間是空的,所以才能用來盛水。房屋必須有中空的地方,才能用來居住。有,能給人們提供便利,無,才能發(fā)揮它的功用。那棵大樹成了不材之木,看似毫無用處,卻為人們提供了乘涼之便。
當(dāng)代人的生活壓力都比較大,要處理家庭、工作中帶來的很多問題,以及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這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更看重的是有用的那部分,人、事、物皆是如此?;ú輼淠咀屓速p心悅目,更能療愈人心,可以使人拋卻煩憂、無拘無束地做回真正的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身心才會放松愉悅。
小鏈接孫玲玲,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好名聲網(wǎng)助理編輯,現(xiàn)任遼寧省朝陽市第十五中學(xué)教師。喜歡用樸素的文字記錄生活,愛好讀書、寫作、旅行等。最喜歡的一句話:“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