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西民居大門檐際或瓦房頂中常放置一塊亮閃閃的圓鏡,稱“照妖鏡”。
歷史民俗短文
“照妖鏡”與遼西民居
文/譚國武(遼寧朝陽)
遼西民居大門檐際或瓦房頂中常放置一塊亮閃閃的圓鏡,稱“照妖鏡”。詢之老者多說是為了避邪,但也有人說是為了把房前的煙囪、土丘等于宅不利的存在物反射回去。近讀古小說,方知其功用在于“照見魑魅,不獲隱形(得不到逃匿的機會)”。
東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笕四?,而常試人,唯不能于鏡中易其真形,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以上,懸于背后,則老魅不敢近人。”陶潛的《搜神后記》說:淮南有個姓田的人,正在地里種豆,忽然看到兩個姿色甚美的女子,天雖下雨而其衣未濕。田氏于墻上銅鏡中看到二女原是兩只鹿化成,于是把它們殺死,做成了肉脯。
唐傳奇開山之作《古鏡記》所描寫的照妖鏡更是“靈異”。其古鏡相傳為黃帝所造,它不僅能滅山精、擒水怪、除妖魅,“舉鏡視之,莫不竄伏”,而且,寶鏡之光還可以治愈災(zāi)民的病患。
鏡能照妖、避邪的觀念是源于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并深刻地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對太陽的理解。如今,鏡子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妖魅鬼怪當(dāng)無藏身之處。照妖鏡也早該失去其昔日的光芒,但遼西人在建造房屋時仍要放上一塊明鏡,體現(xiàn)出遼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獨特的民居風(fēng)格。
小鏈接譚國武,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中文系教師,朝陽市國學(xué)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愛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各類報刊發(fā)表相關(guān)文章20多萬字。曾參與《遼寧文化通史》的編寫工作,在《朝陽日報》社工作期間,采寫《努魯兒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