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如畫寫鄉(xiāng)情
——郭保林散文《我寄情思與明月》賞析
文化信使/曲廷清 編輯/趙盼
久居異鄉(xiāng),常為故鄉(xiāng)的三間老屋、兒時伙伴、村前小河、瓜田柳下……而牽腸掛肚,魂牽夢縈,古往今來,游子們常把對故鄉(xiāng)的一往深情或寄與浩蕩春風,或托付悠悠白云,更多的則是交給那皓皓明月,抒發(fā)自己不絕的情思。在諸多的明月寄鄉(xiāng)情的作品中,郭保林的散文《我寄情思與明月》頗負盛名。
作者開宗明義,把一疊重重的鄉(xiāng)情“托給那一脈幽幽的月光吧。”“給我的小河,給我的白楊林,給我的梨園,給我的場院,給每一朵花,給每一株小草給顫動在花瓣上的點點晨露,給棲落在草葉上的紅頭蜻蜓……啊,給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圖釘大小的鄉(xiāng)村。”這段飽含深情的訴說,用擬人、排比的手法,深刻地表達出“我”對故鄉(xiāng)的濃濃思念之情,殷殷的眷戀之意,詩一般的語言,一氣呵成,不僅點題,而且生動地顯現(xiàn)了“我”思鄉(xiāng)濃情之切。
時逢中秋,“我”獨處郊外的山野,“只見一羽鵝毛似的絮云,在月兒臉上撫來撫去,一會兒又有一匹尼龍紗巾似的流云,網(wǎng)住了月兒的蟬鬢,又一會兒云翳褪盡,便見如出水的明珠,如浴后的白蓮,施施然脫穎而出,于是山野便盛滿了月的思想,月的靈魂。”極具神韻的描寫,夢一般的奇幻,詩一樣的旖旎,作者融情于物,使自然外物和自己的感情世界水乳交融,呈現(xiàn)出物我化一的意境。內在地渲染了“我”此時濃郁凄清的思鄉(xiāng)情懷,惆悵寂寞的思鄉(xiāng)意緒,于是,“我”的思緒“飛進故鄉(xiāng)那如詩如畫的月色里”:
五月迷人的月夜
“月兒像一位姍姍來遲的嫵媚的少女,她把滿目清朗的光暈撒下來,那滿院便是一片明晃晃的晶瑩,槐花瓣上便注滿月的流汁,月的凝脂,空氣里彌漫著花的幽香,月的芳馨。”這是瑰麗、溫馨、芬芳、迷人的月夜,“我”“望著星,望著月,”母親為“我”唱兒歌,講月的傳說,“我”天真地問母親關于“月娘”的一些疑問,其樂融融,難以忘懷,天真爛漫的童年快樂,讓人頓生向往之情。“我”在月光里與小伙伴們奔跑、追逐、嘻鬧、唱歌更是情趣叢生。“我們的歌清朗朗的,月娘聽了,給我們一片濕潤潤的吻;花兒聽了給我們一片幽幽的香;云兒聽了給我們一片柔柔的情。”擬人的辭格,排比的句式,疊詞的運用使語言富有節(jié)奏感,讀起來瑯瑯上口,月夜因充滿溫馨、歡樂、瑰麗而迷人,使人留戀。
瓜田動人的月夜
如果說五月的月夜是寫“我”童年的快樂,那么瓜田的月夜則是描繪“我”童年的情趣。“當月亮升起的時候,田野就像灑了一層銀粉,遠遠的樹林,近處的田陌、沙岡,呈現(xiàn)出一派既清晰明亮,又空靈柔和的景色。”清靜、柔和、空靈的月夜令人著迷。月下的瓜田,更是誘人,作者通過摹瓜的形狀,繪瓜的色彩,品瓜的味道,鮮活生動地展示了月下瓜園那讓人心動、陶醉的景致,為下文“偷瓜”做好鋪墊。
“偷瓜”是鄉(xiāng)村男孩子經(jīng)常表演的喜劇、鬧劇、惡作劇。“偷”的過程作者著重寫趁看瓜人鱉三爺打盹,往他鞋殼里、瓜園小徑上撒蒺藜,我們“偷瓜”被他發(fā)現(xiàn)來追我們,而被蒺藜扎得呲牙咧嘴,這時,“我們早已抱著幾個甜瓜或西瓜像小狗獾似的跑遠了……”孩子們淘氣、頑皮的樣子躍然紙上,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作者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歡樂的氣氛。這里無論是寫景還是狀物、寫人,都寄托著“我”綿綿不絕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思。
七月的月夜,讀懂故鄉(xiāng)的月夜
作者以“夜幕垂下,蛙鼓響了,螢火亮了”起筆,為月亮的出來渲染氣氛,然后筆鋒一轉,在“我”的所見中寫月亮出來:“抬頭看呀,一輪金黃的明月,抖抖地出現(xiàn)在我面前,金燦燦、明晃晃,我驚呆了……”,下文極有韻致地通過所見所感寫出月色的神奇、歡樂、嫵媚、迷人。此時,已高中畢業(yè)的“我”,身上那童年天真,頑皮已經(jīng)退去,代之的是青年的成熟和深思,“于是,我借著月光,一行行、一頁頁地閱讀著故鄉(xiāng)這部祖?zhèn)鞯臅?rdquo;“我才真正弄懂‘故鄉(xiāng)’這個字眼深奧而豐富的內涵——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發(fā)展、艱難、執(zhí)著、掙扎、奮搏……”這是成熟的思考,是對故鄉(xiāng)的含義的哲理性詮釋,是一種自覺的飽蘊悟性的主體意識,極大地深化了文章詩化的哲理境界。
眷戀的中秋之月
故鄉(xiāng)的中秋的圓月“猶如維納斯的誕生一樣迷人,一樣富有魅力,又像泰山的日出,黃河落日一樣輝煌莊嚴。”更為細膩的月出情景作者是以日記的形式展現(xiàn)的,描述了中秋之月宏大、清晰、圓潤、莊嚴、安詳,這時,月下的人們在享受著一年一度的天倫之樂。這里有賞月的儀式,月餅的樣式,更有母親的慈愛的情懷:“母親并不急著吃,望著我這遠歸的兒子那種吃月餅時甜甜的、貪婪的樣兒,臉上的皺紋化為一朵美麗的微笑。”寥寥數(shù)語,表達出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在咀嚼月餅的同時,作者也“咀嚼”出了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遠處傳來的機器轟鳴聲,電視機播放出來的歌聲……故鄉(xiāng)已告別古老落后的年代,邁進了新時代,文章感染了時代的內容,思想內涵更為深刻。中秋之月讓人眷戀。
描述了故鄉(xiāng)的中秋之月和月夜下的天倫之樂,作者順勢將畫面切回到文章起始的山野望月,照應了開頭,把“一縷濃濃的鄉(xiāng)情,托給了天上的明月。”
作品所寫的明月如同一條閃光的銀線,連綴起“我”那如顆顆珍珠的故鄉(xiāng)情結,組成了一條色彩斑斕的思鄉(xiāng)鏈條。文章由望月思鄉(xiāng)起筆,深情地回憶了一個個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生歷程,描寫了“我”從小到大,在故鄉(xiāng)見到的明月和月下的鄉(xiāng)野美景及故鄉(xiāng)親人的生活,恰似一幅幅雋秀的工筆畫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真真切切地狀繪出一個游子的情切切、意綿綿的故鄉(xiāng)夢。
文章的自然風物描寫綺麗、生動、逼真,表達的思想意蘊深沉、純厚,渲染的情感氛圍氤氳、濃郁,如詩如畫,讓人感覺美不勝收,其藝術魅力的芬芳,沁人心脾。
小鏈接
曲廷清,男,遼寧省建平縣葉柏壽人,畢業(yè)于東北師大中文系,曾任中學語文教師,農場黨委宣傳委員,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