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論:
《不忘初心,把范兒起足》
我沒見過商志福,是最先讀到他的詩歌。在2016年3月,作為國刊的《詩刊》征集遼寧籍貫的詩人作品,我才有機會第一次讀到他的詩歌。而且還推薦了他的一首詩歌。記得當時我讀的是一首:《靜靜的下午》
《雪夜》
文/商志福(遼寧) 編輯/青松
火爐在屋中央,紅著臉
偶爾吐一口粗氣,讓躺在熱炕上假寐的人
跟著咳嗽
風在雪上快速地滑行
聲音很小,但遇到
房子周圍豎起的秸稈,
被扎疼之后的尖叫
很撕裂。
如果透過玻璃
會看到明晃晃的一片,
月色正送一群雪粒
過前面的山巒。
推薦語:詩人善于用白描的手法營造氛圍,火爐、風、雪三個意象三段寫實,每個意象蘊涵指向集中,各自成章又相輔相成,結(jié)尾書寫干脆凈漂亮。(吳東升)
商的詩歌,有別于我二十多年來閱讀過的全部的朝陽籍貫詩人的作品,我覺得他的追求,風格,氣質(zhì)和品位都不同于我以前讀過的朝陽詩人的作品。他更有書卷氣,而且在遣詞造句中更見功力。似乎多了一些文化品質(zhì)和趣味上的追求。也更見功力一些。他不像我,喜歡鋪排和抒情。也不像吳東升,喜歡感覺入詩,更不似王文軍,喜歡揮灑詩理。他似乎更愿意在一個很小的物象中雕琢,直到完全表達出自己的藝術(shù)要求。他寫朝陽極具風格特征的崖柏,要用最最凝練的詞句一下子把崖柏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還不罷休。有個詞用在這里非常貼切:精益求精。而且崖柏這種植物非常具有遼西民眾的特點,質(zhì)地堅硬,抗風,耐寒,不懼風雪,而且葉尖而細。一方水土雕琢一方植物和人。商的詩歌,在我的閱讀中逐漸呈現(xiàn)出一種氣象來,他似乎更多地體現(xiàn)一種匠心,一種源于母血中的噴涌。他的用詞十分講究,雖土質(zhì)堅硬,但可以把根深扎。雖枝葉比不上南國綠樹的馥郁,但自有遼西綠色的精氣神。我以為他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寫作的那種捻斷數(shù)根須,只為一個詞的刻苦。有那么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詩消的人憔悴的追尋。而且,在風格上十分統(tǒng)一,他的詩歌,從題材的把握上沒有隨波逐流。一種堅守,一種承諾,一種風流,獨對萬千花雨。他極少或者干脆不用口語,更多的是一種學院味道。詩歌的文字和意境之美充分發(fā)揮并得到極大的體現(xiàn)。
在遼西丘陵地帶寫詩,本身就需要一種精神。這里的土質(zhì)比不了南方,這里的氣候也說不上最好。但那種不忘初心的堅持,總會有說法。那種尋尋覓覓的癲狂,讓我們可以見證一種磅礴和壯美。在漢語面前,我們洗凈雙手。在陽光和細雨中,是否聽得見神靈和祖先的祝福?
這是詩人商志福的詩句,我愿和他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