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
文化信使/王慶民 編輯/素顏
我記得初中地理課上就講內(nèi)力和外力作用。地球內(nèi)力作用,使地形變得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變平坦。地球上所有的地形地貌都是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我們那時好像還沒有旅游這個詞,我沒事的時候好看地理書,看地圖冊。看到書上有限的風(fēng)光的插圖,簡直是百看不厭。因此,對內(nèi)里外力的說法記得很深。
昨天從沈陽回來,走京沈高速,穿越500里平原。出沈陽過遼中,還見到廣闊平原上的村落間,或楊或柳有些樹木。車進臺安,走盤山,奔凌海,繞錦州,一望無垠。車過盤錦市郊時,夕陽西下,不見太陽壓山兒,而是一張紅顏的臉,接近了地平線。割過的蒲葦?shù)?,平平的,像無際的靜水,只蕩漾著細細的波紋。沒割完的葦塘,深冬飄盡蘆花的葦穗,退盡了茫茫,托出了紅褐色。憑窗遠望,在我瞭望的鏡框中淡出,又一次切實感受到了無邊無際。
駕車的兒子說,“找地方拍一下?”別了。我理解,他說的找地方是指“服務(wù)區(qū)”吧。耽誤行車。可我的心里在想外力作用。遼河沖擊平原,使地貌趨于平坦。于是又想起我?guī)啄昵芭牡降囊环鶊D,從那畫面看也應(yīng)屬外力作用。
我的面前,是一面蒼灰色的絕壁。高足有500米,長過1000米。別說樹,無一棵草,真正的不毛之地。我留神觀察,這外力來自人為。一個碎石場,竟然挖去了半座山。雖然人為的外力,在博大的自然界,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墒?,人是有精神的。挖山不止,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我看著這悲壯的畫面,有些不寒而栗。山頂?shù)臄?shù)十只石雞,在灰色的巖石間走動,隱隱聽到咯咯的鳴叫,傳遞出幾絲悲涼。
我曾不止一次地站在火成巖的山前,玩味地球內(nèi)力作用改天換地的強大。轟然的一聲巨響過后,一座或幾座懸崖峭壁兀立在人間。
刀削斧劈,有的地方如切如磋,光滑如鏡,不存寸土,草木不生。有的地方,怪石嶙峋,如鳥似獸。危崖獨立,柱地干天,阻遏風(fēng)云,“蕩胸生層云,陰陽割昏曉”。有的千萬年不改姿色。即使罅隙間積些泥土,長出些綠色植物,也只是點綴。近看巖石上石花斑斕,縱有超然的奇思妙想,也難恰當(dāng)描摹。
內(nèi)力的變化,有時覺得突如其來,有時感到停滯不前。外力,時時可見。自然的、人為地。韌力,綿綿的,無窮無盡。力量,是偉大的。不管是爆發(fā)力還是持續(xù)力。有力,接觸力,就會產(chǎn)生形變。
所以我又一次感悟:人,理智的生物,要把自己的力作用在什么地方,對誰有利有害,還是應(yīng)該考慮的。“故言有招禍行有招辱也”,就是力沒使對。“君子慎其所立”,就是要謹慎地考慮勁兒使在啥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