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為飲
文/周艷麗《今日朝陽網》 編輯/云楓
廬山葉子千攝影
“頭戴草帽,腳穿木屐。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這個關于茶字的謎語,讓茶看上去像個俠士或者大英雄。茶圣陸羽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而我感覺這戴草帽、穿木鞋,風里來雨里去,甘于求索和獻身的形象,卻更像神農氏本人。神農氏踏遍青山,為濟蒼生嘗百草,多次遇毒,可謂九死一生,最終,是茶解救了他,同時,他也將茶引進了人類的生活。應該說,沒有神農氏就沒有我們如今這捧在手上,喝進嘴里,暖在心上的美茗佳飲。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有的茶園都在江南。每年三、四月份,當北國還處在大風呼號,百草折的寒涼之際,南方卻早已是和風細雨,柳綠花紅的陽春景象了。可以想象,在綠波如煙的茶園里,采茶女的身影生動俏麗,春茶新吐,嫩綠如筍,一片片的葉芽,像羞澀拘謹?shù)纳铋|美人,默默地立在晨暉里,帶著露珠,楚楚動人。采茶女或許還哼著吳儂軟語的小調,將這些清新的葉芽采下、背回家中。接著,茶就開始了自己鳳凰涅磐式的一生?!恫杞洝防?ldquo;茶之造”一章關于茶的制作描述得多么的周到細致。從采摘到封裝,茶經過蒸、搗、拍壓、烘焙等七道工序,道道用心勞神,道道耗功費時。茶的重生,揮灑著人的汗水和體力,也涵蓋著人的思想和精神,就像茶字本身,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間,草木和人相融相合,極符合自然之道。然后,不同制作工藝的茶帶著不同的身份,紅、綠、烏、黑、白、青、黃、花像戲曲里的角色,生旦凈末丑各自帶著特點和風格,粉墨登場。不知不覺中,茶就伴隨人類走過了五千年的時光。
五千年的時光,一代又一代的人悄悄地逝去,一段又一段的歲月不知不覺地老去,江山換了又換,光陰滴洗著塵世,茶在塵世中流芳至今,像一個私自下凡的仙女,身份千變萬化,祭品、菜食、藥用、飲品,茶坎坷且風光地一路走來,令我們不敢小視它的前生今世?;赝柙谖鳚h后期到三國時代的輝煌,該是多么至高無上的一段歷史啊!上至皇帝下到王孫貴族,人人以飲茶為雅為尊,那時候,茶作為宮廷的高級飲品唯我獨尊,魅力四射。而到了唐宋,她又由仙女變成小家碧玉的女兒,貼心可意地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從官員到布衣,從文人騷客到道士僧侶,個個喝茶,論茶,崇尚茶道。懷想在絲竹聲聲,輕歌曼舞的樓臺亭榭里,表演茶道的女子嫵媚、端莊,翹著蘭花指,眉眼低垂,輕拈杯盞的樣子會叫人心生愛憐和感動。華夏民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能與道相提并論的卻唯有茶。茶生深山野嶺,得雨、露、日、月、星光之滋養(yǎng)。經過揉捻、烘焙、緊壓等多種工序后成為飲品,沖泡之后的茶又一點一點地復原,仿佛獲得了新生,其境界不言而喻。每次看茶在沸水中,翻滾沉浮,慢慢舒展,像花兒一樣綻放,淡淡的茶香隨裊裊的茗煙迅速升騰、飄散,就會浮想聯(lián)翩,想到道義,想到禪宗,也會想到人生和其他無法言說的意味。
古人喝茶、品茶、愛茶,也賦予茶太多的品位和文化。茶圣陸羽為茶專門著書立傳,唐宋的名家詩人為茶一次又一次引得詩興大發(fā),給人的印象是,詩人醉酒,更醉茶。也有愛茶成癖的,比如盧仝,收到友人寄來的信和茶,還未成飲,內心就按耐不住狂喜了,在紙上洋洋灑灑地寫“……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酒醉身輕如燕,茶醉同樣飄飄然??催@平日斯斯文文的大詩人喝茶寫茶詩,竟然也是一副掩卷高歌的張揚和癲狂之態(tài)。
茶可一碗接一碗地狂飲,也可小盅秀盞地慢品,這叫功夫茶,煮茶的水,不用井水,最好是甘冽的山泉,差一些的也要用流動的清澈河水才配得上茶的風骨和品質?!都t樓夢》里冰清玉潔一樣的人物妙玉喝茶就講究得很,從茶到茶具再到煮茶的水都容不得半點俗穢。那一回,她招待黛玉、寶釵和寶玉時,吃的茶是老君眉,用的杯子是奇珍異寶般的器物,煮茶的水是陳年的梅花雪水。她還調侃寶玉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說得我這天天捧壺喝茶的人看了這些文字后總是有些無地自容。
或許,道士、僧侶包括儒家,都追求超凡脫俗境界的緣故吧。印象中出家之人都對茶存一份虔誠敬止之心。廟堂寺院多在深山秀谷,所以早年間,很多道士和僧人都有種茶、制茶、飲茶的習慣。傳說有許多名茶最初都是出自道士、僧人之手。因此世上才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道家講究飲茶的自在和修身養(yǎng)性,體現(xiàn)著天人合一的思想。佛家講究茶道的執(zhí)著精神,以茶解睡助禪,以茶供佛、待客和自奉,要的是一種修為的內斂之氣。另外,還有儒家,也喜茶的溫良和雅致,在茶道里求索平和、持久、溫厚的思想精神,追求寓教于樂,寓教于飲的理念。而文人學者喜茶,不光是茶道的清、靜、親和雅。還有它的藥理作用能讓舞文弄墨的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精神亢奮,從而妙筆生花。
國人愛茶,就傳道一樣將茶推向更廣闊的天地,一條條茶馬古道,留的下那些潮來潮往的故事,至今翻翻還擲地有聲。這些茶的故事也向著境外延伸,先是印度,支那半島。后到土耳其和西方更遠的國家。因為茶、絲綢和瓷器,讓許多國家知道并記住了東方這塊神秘的土地。
茶文化的影響遠遠超出茶本身的意義,雖然茶圣陸羽說“茶之為飲”,但茶在漫長的歲月里走過后,卻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茶湯茗水了,而是一個帶著道義、禪宗和更多思想理念的文化瑰寶。此刻,我品著剛剛上市的新茶,寫著關于茶的文字,內心禁不住跌宕起伏。想茶在奇峰險壑,煙籠霧繞的江南,從遠古走到今天,歷經宮廷的奢華與專寵、遠渡重洋的風光和神秘,在數(shù)千年的時光里差不多修煉成仙,攜著道的清高虛靜,帶著禪的和敬清寂,為我所用,這該是怎樣的造化和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