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陽網(wǎng)》獨家推出
盤古開天與云蒙山“天宮星相陣圖”探秘
三皇五帝——云蒙山遠古文化探秘(之二十一)
雷艷華
人類的文明從“盤古開天辟地”開始,今天我們看到自己頭頂?shù)哪瞧{知道那就是“天”,腳踩的是“地”,白天和夜晚照耀大地的叫“太陽”和“月亮”,夜晚滿天閃爍的叫“星星”,大地上高高凸起的叫“山”,低些的叫“丘”,大地上流淌不息的叫“水”,我們以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自古如此,卻從不去想是誰最先為這一切命名?是誰告訴我們告訴我們的先人這一切?是盤古——是盤古這位人類文明的共同始祖,告訴人們這一切。盤古不光為天地萬物命名,還在大地上開辟了云蒙山這座遠古時期的“天宮星相陣”,教導(dǎo)人們認識自然宇宙星空,認識時間四季,正因為盤古對人類的這些功績,所以被后世奉為“創(chuàng)世之神”。后人以其時間渺遠,而覺得這一切都是“神話”,是古人的想象,古人的想象和我們今天人的想象不會有什么兩樣,“樹有根,水有源”,應(yīng)該說一切的想象都不是沒有緣由的??梢哉f《圣經(jīng)》中“上帝”的形象正是來源于中國最早的“創(chuàng)世神”——盤古。而“亞當(dāng)”與“夏娃”的形象則來源于中國的“伏羲”與“女媧”。
我們從小就聽過的民間說唱之詞:“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可以說正是這些民間世代流傳的“口碑”為我們保留了遠古時期的人類歷史史實。盤古作為“創(chuàng)世之神”,位在“三皇五帝”之上之前,或說不在“三皇五帝”之中。歷來對“三皇五帝”之說眾說紛紜,通過對云蒙山遠古時期文化與文明的考察,我們可以確定所謂“上古三皇”的“天皇、地皇、泰皇(或叫人皇)”實際指的即是起源于云蒙山——古“昆侖山”地區(qū)的“巢皇、燧皇與媧皇”。因“構(gòu)木為巢”而使人類從“穴居”走進“巢居或室居”時代的“有巢氏”——巢皇,正是因為他帶領(lǐng)人們在大地上所筑的居室最早是受到“天上”“鳥巢”的啟發(fā),故被奉為“天皇”。后人想象高高的“鳥巢”如在天上,以為有巢氏也把“巢”構(gòu)在樹上,讓人類居住,這樣的想法未免過于天真,鳥有翅膀可以叼來樹枝羽毛泥土在樹杈間筑巢,人類要把“巢”也筑在樹頂?shù)臉滂鹃g,不說筑造之難,要筑多大才能供一人甚至幾人居住呢?又得有多粗多大的樹木枝杈才能托得起人呢?由“穴居”而“巢形室居”,可說是人類生存的一大進步,即防止了野獸的進攻,又得以蓄養(yǎng)狩獵中捕獲的小畜,即變野畜為家畜。因“鉆木取火”的“燧人氏”之所以被稱為“地皇”,是因為他最早取“天上之火”——也即“雷電之火”為“人間之火”,使人類得以薪火相傳,不再受生食之苦。可以說人類對火的使用標(biāo)志著人類生存的又一大進步。而“女媧”之所以被奉為“泰皇”、“人皇”,正是因其“補天、治水與造人”之功,所謂“女媧造人”、女媧創(chuàng)建婚姻制度,實際說的是女媧最早教導(dǎo)人們建立“一夫多妻制”:部落首領(lǐng)可以有正妃、次妃、次次妃等,而普通氏民可能只一妻,這是后人傳說女媧摶土捏的是富貴之人,而用繩沾泥甩出的是貧賤之人的原因??梢哉f這種婚姻制度最初是緣于遠古時期人類普遍受到特大洪水之災(zāi),整個人類的存在瀕臨滅絕的邊緣,“一夫多妻制”是當(dāng)時人類生殖繁衍迅速壯大的需要。“三皇”中以“人皇”為最貴,是因為三皇之說始于“天地人”——“三才”之說,人位于天地之間,得天地之精華。
明確了“上古三皇”,“上古五帝”之位也就趨于明朗。“五帝”即指起源于云蒙山——古“昆侖山”地區(qū)的“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赤帝神農(nóng)氏”、“中央黃帝軒轅氏”、“北方黑帝顓頊高陽氏”、“西方白帝少昊帝嚳(?。└咝潦?rdquo;。“五帝”之說起源于“五星”、“五行”,后被稱為“五方上帝”、“五天神”,成為后世歷朝歷代朝廷官方祭祀禮儀中的最高神靈。應(yīng)該說“五帝”是一個世代相襲的遠古帝王家譜,他們治理的是同一個部落聯(lián)盟組成的國家,并非他們真的分布在中央四方各自治理一處,“五方帝”是相對于“五行”而言。關(guān)于東方青帝(伏羲)、南方赤帝(神農(nóng))、中央黃帝(軒轅)前文已多有論述,這里不再贅言,只考證一下剩下的“西方白帝”與“北方黑帝”。據(jù)《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而按《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可見,顓頊當(dāng)為韓流之子,昌意之孫,黃帝之曾孫。司馬遷作《史記》因“韓流”相貌異于人而將其略去不提,于是顓頊在正史中就成了昌意之子,黃帝之孫。按《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從中可以看出,帝嚳高辛氏也是黃帝之曾孫,當(dāng)與顓頊同輩,而非其族子,后世所以對少昊是誰多有疑慮以至分辨不清,正是因司馬遷在正史中刪除“韓流”之名位而作怪。正史之讓后人不可信,概源于此。按《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其所謂“丘西有沈淵”正是云蒙山“中國地圖”——伏羲“先天八卦圖”前側(cè)西方的古“咸池淵”。按史料載,黃帝在位時間極長,其子孫皆不得繼帝位,黃帝死后,因顓頊有圣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宋書·符瑞志上》載:“帝顓頊高陽氏,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瑤光是北斗第七星,說的即是顓頊在黃帝歷法之上再次觀天象,按北斗七星定四時,制作出“顓頊歷”。顓頊因觀測到“五星”中“水星”(古稱辰星)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越過三十度,因此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后人稱顓頊有水德,以水德王,即緣于此。如《淮南子·天文訓(xùn)》載:“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zhí)權(quán)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北方在顏色上為黑,為玄,故顓頊又被稱為黑帝、玄帝。
高陽氏顓頊死后,其族弟(而非其族子)高辛氏“帝嚳”繼帝位,《帝王世紀》云:“帝嚳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見。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俊。”史傳帝嚳元妃姜原生后稷,而《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言“帝俊生后稷”,證明正史中的“帝嚳”實際就是《山海經(jīng)》中的“帝俊”。按《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從中可以看出,少昊之部落國與羲和之部落國相鄰,羲和為帝俊之妻,少昊即是帝俊,而非帝俊之子摯。帝俊時崇拜鳥,以玄鳥——云蒙山的“鳳凰”為圖騰,以鳥為師為百官之名。五行中,東方青帝被稱為太昊,故西方之帝則被稱為少昊;西方色白,故稱為“白帝”;西方五行為金,故亦稱為“金天氏”。其所謂的“甘淵”即云蒙山上顓頊時的“沈淵”,也即女媧——西王母時的“咸池淵”,其嶺上即是四象中的“西白虎”和五星中的“金星”(古稱“太白”,也叫啟明星、長庚星)。“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說明少昊帝俊為長,先繼帝位,顓頊為幼,后繼帝位,與正史所記順序正好相反。
“五帝”在云蒙山地區(qū)世代相傳,其中炎帝神農(nóng)氏時有過一次南遷,到帝嚳之子“唐堯”取代其兄“帝摯”為帝時,又率部族有一次大的南遷,才使云蒙山——“五帝”之古都漸漸衰落。應(yīng)該說高辛氏之子帝摯與帝唐堯最初繼帝位皆在云蒙山地區(qū),史料載其登帝位時,皆有鳳鳥現(xiàn)瑞,所謂的“鳳鳥”即指云蒙山上的“鳳凰”之象。道教創(chuàng)立后,尊“五帝”為“五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