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陽網(wǎng)》獨家推出
盤古開天與云蒙山“天宮星相陣圖”探秘
北斗七星(北極星)——云蒙山遠古文化探秘(之十五)
雷艷華
云蒙山“中國地圖”巨大積石群呈現(xiàn)的是一只“三足金雞”之形,雞鳴日升,所以古人把“金雞”視作“太陽”的象征。在云蒙山整座“天宮星相陣”中,可以說“中國地圖”——“三足金雞”所代表的正是“日”——“太陽”,其所處的位置即“日宮”,是整個“天宮星相陣”的中心。旁邊即是由樹木構(gòu)成的“鳳凰”,這是“鳳鳴朝陽”一說的由來。在陰陽中太陽為陽,月亮為陰,東為陽,西為陰,“三足石蟾”位于“三足金雞”的西方,其所代表的形象正是“月亮”,其所處的位置是“月宮”,即“蟾宮”。后人稱日中有三足金烏,月中有三足金蟾,其淵源即出于此。以“雞”的形象指代“日”,以“蟾”的形象指代“月”,這標志著中國最早的“符號學”的開端。作為符號的“物或形”與“指稱對象”之間的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可以說是后來各種神話傳說產(chǎn)生的基礎(chǔ),所謂“神話”正是古人努力試圖對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作出或給出解釋的結(jié)果。
云蒙山“中國地圖”即“日宮”西北側(cè)的青龍岡上,五座白色山峰成一直線由低升高構(gòu)成“北斗七星”中的五星,另兩顆星拐向“中國地圖”,并把它環(huán)繞其中,構(gòu)成“七斗”之形。“中國地圖”——“金雞”座落于“斗底”,其正前方所對一座白色山峰即“北極星”,也叫“北辰”、“勾陳一”、“紫微星”——位于眾星的中心,被眾星所環(huán)拱,這是人們稱“紫微星”為“帝星”的緣由,其所處的位置即“紫微宮”。云蒙山這顆“北極星”所在位置最醒目,在夜里這塊巨石發(fā)出極亮的白光,山中夜行的人都靠它辨別方向。“中國地圖”——“日宮”中心所對的方向是“西北”,至此,可以確定“盤古開天”的“天”指的正是“西北”,西北為天,也即盤古在“西北方”“開”天,開辟了這幅巨大的“天宮星相陣”。
“北極星”,中國古代稱它為“勾陳一”或“北辰”,又叫“紫微星”,天之最尊星。由于它看起來在天空中固定不動,被眾星擁護,故被視為群星之主?!稜栄?middot;釋天》載:“北極謂之北辰。”《論語·為政》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極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一顆恒星,在星座圖形上,它正處于小熊的尾巴尖端,是夜空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較穩(wěn)定的恒星。由于其位置最靠近正北的方位,千百年來地球上的人們靠它的星光來導航。“北斗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背部和尾巴。北斗七星相對于北極星,位置也是基本不變的,但地球的自轉(zhuǎn)會讓人感到北斗星在繞著北極星轉(zhuǎn)(其實是繞著地軸轉(zhuǎn))。北斗七星在不同季節(jié)和夜晚不同時間,轉(zhuǎn)動到天空的不同方位,但無論怎樣轉(zhuǎn)動,它的“天璇”和“天樞”始終對著北極星,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就能找到“北極星”。因此,天璇和天樞被稱為指極星。從“天權(quán)”引出一條直線,通過“天璣”延長約10倍,就能碰到“軒轅十四”。軒轅十四星是一等星,在地球上看它位于獅子座的正中央“心臟”位置,古代波斯將其視為四大帝王星之一,處于黃道上,而軒轅星座共十七星,蜿蜒如龍,這是黃帝以“軒轅”為號的緣由,可以說在黃帝時代就已把軒轅星視為“龍”和“皇家星”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除了日、月,北斗七星和北極星是遠古時期人類辨別方向,區(qū)分春、夏、秋、冬四季乃至二十四節(jié)氣的重要依據(jù)。如《尚書緯》載:“七星在人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當昆侖之上,運轉(zhuǎn)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為七政。”北斗七星第一天樞(貪狼星)、第二天旋(巨門星)、第三天璣(天機、祿存星)、第四天權(quán)(文曲星)、第五玉衡(廉貞星)、第六開陽(武曲星)、第七瑤光(搖光、破軍星)。古人把這七星聯(lián)系起來想象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組成為斗身,古曰“魁”;玉衡、開陽、瑤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在斗柄破軍與武曲之間還有二顆星,一顆星為“右弼”而不現(xiàn),一顆為“左輔”常見,左輔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jié)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xiàn)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jù)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jié)。如《甘石星經(jīng)》載:“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古籍《鹖冠子》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中最著名的兩顆是“文曲星”和“武曲星”。“文曲星”也叫“文昌星”,位于北斗第四天權(quán)宮,是中國神話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的星宿神,被稱為“文昌帝君”。在科舉考試的年代,文章寫得好被朝廷重用的人被稱為文曲星下凡,如宋朝的包拯、許仙的兒子許仕林。“武曲星”位于北斗第六開陽宮,是中國古代主武運的星宿,如關(guān)羽、狄青、周武王姬發(fā)等,是國之干將或開國君王。道教形成后,以北斗為天神加以崇拜,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宮,即:北斗第一陽明貪狼星君(天樞宮)、北斗第二陰精巨門星君(天璇宮)、北斗第三真人祿存星君(天璣宮)、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天權(quán)宮)、北斗第五丹元廉貞星君(玉衡宮)、北斗第六北極武曲星君(開陽宮)、北斗第七天關(guān)破軍星君(瑤光宮)。北斗七星也被視為司命主壽的七位星君,如《上清經(jīng)》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樞宮,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璇宮,為司祿星君;第三天璣宮,為祿存星君;第四天權(quán)宮,為延壽星君;第五玉衡宮,為益算星君;第六開陽宮,為度厄星君;第七搖光宮,為慈母星君,總稱七司星君。”專門奉祀北斗星君的廟宇稱北斗星君廟,因北斗專掌生存,故民間又稱為“延壽司”?!逗訄D帝覽嬉》亦載:“斗七星,富貴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祿;其中一星,主壽夭。”“斗主歲時豐歉。”由此可見古人對北斗七星的重視與尊寵?!稌x書·天文志》說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quán)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這大概是對北斗七星最意味深長的一種解釋了。
可以說遠古時期的人類早就認識了宇宙星體中“二十八宿”、“北斗七星”及日、月的變化規(guī)律,知道地球繞太陽運轉(zhuǎn)的同時,地球本身也在逆向自轉(zhuǎn),如《周易》中云:“易逆數(shù)也。”云蒙山“天宮星相陣”中,日宮、月宮、北斗七宮、紫微宮、三垣二十八宿等布局規(guī)整,排列有序,是遠古時期人類觀察宇宙星空認識自然變化的智慧結(jié)晶,是一場真正“開天辟地”的浩大工程。至此我們就能明白,云蒙山“中國地圖”——“日宮”——伏羲“先天八卦圖”中,先天八卦方位的確定即是:“老子”(太上老君)在地圖之上,“老子”為天,其所對的下方——“巨石龜”即為地,為北,這是最早“天南地北、左東右西”之說也即“易逆數(shù)”之說,以及民間流傳“老子就是天”之說的由來。當?shù)孛耖g一直流傳的所謂“金雞玉鳳十八子”,十八子和合為“李”,指的正是“老子”——居于“金雞玉鳳”——“中國地圖”之上。把先天八卦轉(zhuǎn)動一百八十度,即為后天八卦的排列順序:“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此為順數(shù),即“老子”為北為天為乾卦;“石龜”為南為地為坤卦;“石龍”位于東北,云從龍,為雷為震卦;“石蛇”位于西南,蛇無孔不入,為風為巽卦;“石魚龍”位于西,魚從水,為水為坎卦;“鳳凰”位于東,鳳從火,為火為離卦;“軒轅峰”位于西北,為山為止為艮卦;“風洞”(水洞)位于東南,為澤為悅為兌卦。無論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其皆以陰陽為基礎(ch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即對立又互為一體;以五行之氣相互運轉(zhuǎn),定方位,南東北西,是為逆數(shù),北東西南,是為順數(shù),皆圍中心而轉(zhuǎn)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