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個當(dāng)下的你
文圖/文化信使 孫玲玲(遼寧朝陽)
“年輕人,你的職責(zé)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題記
這句話,是余世存先生寫在《時間之書》里的一句話,書中說:“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加州時間并沒有變慢。”沒錯,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區(qū)里,每個人衡量“成功”的意義都不同,而時間反饋給我們的早晚也各不同。蔬菜需要等待成熟以后,才能食用,涼水需要煮開以后,才能暖胃,努力需要一段時間以后才會顯現(xiàn)。你所走過的路,讀過的書,都會隨著歲月一起慢慢沉淀,成為你生命里的養(yǎng)分。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難免羨慕別人的成功,難免苦于自己的平庸,可是他人的成功在別人眼里又未必是成功,我們的平庸在別人眼里也許是詩和遠方。
孩子的年紀,就該有孩子的天真,我們都喜歡看襁褓中的嬰兒,因為他們初來人世,眼睛里滿是清澈透明。我們常講,到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其實就是活在當(dāng)下最好的解釋。做好眼前該做的事,就行了,而我們成年人的焦慮好像就來源于此,因為就連眼前的事,好像都沒有辦法去做好,更不用提籌劃未來了。
我們似乎每天都在面對不同的焦慮,拿我自己來作舉例,我出門遛娃,需要一個個數(shù)清自己所需要帶的東西,然后推門而出,臨走前,明明自己已經(jīng)帶上了門,卻還是要再次確認。來到小區(qū)里,我需要決定走哪一條路,遇上熟人,聊上幾句,對方問我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還穿尿不濕么?我沒辦法與她交流很久,告訴對方,我也是新手媽媽,過去那種過早把尿?qū)⒆硬焕?,我看了很多資料和專家都一致認為,大小便這種事,是順其自然就能學(xué)會的,無需刻意練習(xí)……
這些話,我都不會講,我也許只會簡單應(yīng)付一句,或者笑笑罷了。一方面沒時間,孩子跑來跑去,你無暇應(yīng)答,一方面,說多了,生怕讓對方生厭,另外,同樣的問題,會有很多人問。不是我矯情,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們都有著自己的偏執(zhí),都不喜歡被別人說教,卻都喜歡評論別人,我也時常在反思自己。焦慮真的無處不在,所以現(xiàn)在才有了那么多的雞湯和書籍幫我們擺脫焦慮。與其拿出時間改變別人,不如騰出時間,改變自己,只有自己明白了,才能理解他人堅持己見的原因。當(dāng)我們太拿自己當(dāng)回事的時候,看看星空,想想宇宙,我們每一個個體不過是一粒塵埃,還需要計較什么,沒有人會比自己安慰自己,更有效,自己想明白了,世界就亮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時間之書》里的“年輕人”,不管你現(xiàn)在幾歲,只要你開始努力,并且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收獲人生的“八九月”,別讓焦慮阻擋我們的視線,別讓羨慕成為我們的羈絆,我們只需要負責(zé)努力,剩下的自有天意!
小鏈接 孫玲玲,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現(xiàn)為遼寧省朝陽市第十五中學(xué)教師,龍城區(qū)骨干教師,七道泉子鎮(zhèn)、龍城區(qū)人大代表。愛好寫作,讀書等。
[編輯 雅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