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撿石頭的快樂
文圖/文化信使 閔光榮(新疆石河子)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熱衷于撿石頭。各地紛紛興起了撿石頭的熱潮,而且還成立了相關(guān)的協(xié)會等組織。我也算是偶然有幸體驗了一次,還真是收獲頗多?。?/span>
早就聞聽居住的石城有一群忠實的“石友”,他們自發(fā)地相約、組織與安排,結(jié)伴而行,在適宜的天氣里走遍全疆各地,尋找與撿拾各種奇石玉石。氣勢與執(zhí)著像是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里的場景再現(xiàn)。
去年夏天的一個傍晚,朋友小聚茶館聊天,偶遇一位路過的女客戶,出于禮貌,邀請入座。問及其近況,瞬間打開了她的話匣子。被烈日暴曬及至灼傷的紫紅色面龐頃刻間變得神采飛揚,眉飛色舞地講述著她每個周末和“石友”們?nèi)ガ敿{斯、克拉瑪依、阿勒泰撿石頭的過程與經(jīng)歷,間或還會穿插些簡易的辨認碧玉、金絲玉、戈壁玉和風凌石等玉石中的上品成色的方法及清洗、打磨流程。激動的表情和專業(yè)的描述讓在場的看客們深信不疑,專注而又神往地聆聽,恨不得立刻驅(qū)車前往山中“尋寶”。
夜幕緩緩降臨,友人們似乎還意猶未盡,紛紛互留聯(lián)系方式,準備日后加入隊伍,壯大團隊。靜坐一旁的我依然不理解撿石者“忘我”的行為與境界,甚至覺得不可思議。是有閑、還是尋求一種生財之道,是愛好或者收藏?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國慶節(jié)休假期間,跟隨家人去羅布泊旅游,參與到親朋好友撿石頭的行列,親自體驗了個中滋味與情趣,也終于懂得了撿石頭的意義和真諦。
10月5日下午3點10分,我們一行10多人自駕車由羅布泊鎮(zhèn)返回庫爾勒。在堅硬的小道上行駛數(shù)十公里后,車子拐入道路右側(cè)一片空曠的腹地。越野車顛簸行進在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路面上,如搖搖晃晃的醉漢一樣,緩慢前行??盏厣辖诲e縱橫的車輪印痕預示著已有探路者先行進入。沿著印跡看向遠方,卻是一眼望不到邊際,想必那些先行者早已抵達了更遠的地方。由此看來,近處的石塊已被篩選過濾了多次,人們才順著風向走勢去遙遠的洼地尋求遺留的“寶藏”??闯隽宋业囊苫?,同車的親戚解釋道:“本地盛產(chǎn)蛋白石,是玉石的一種。因風沙肆虐,地勢低凹,遼闊無邊。每刮一場大風,就會從子母河上游吹來許多石頭,所以,石頭是撿不完的。”我聽得似懂非懂,也好像明白了一點兒。十多分鐘后,幾輛車錯開距離,分散停在坡地上。同行者下車后也以同樣的方式選擇了石頭較為集中的地段,開始尋覓當?shù)氐奶厣袷?。借助在車上臨時補課了解的蛋白石特點,我蹲下身子仔細查看遍布的五顏六色、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石頭,感覺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特點,因而讓我愛不釋手。像煉乳般柔和的奶白色石料在日光的照射下通透而明亮,呈現(xiàn)出晶瑩無瑕的純潔;渾厚的紫紅色石塊里折射出的光芒像是天邊的落日晚霞,璀璨而又嬌艷;煙灰色的石頭中交織著縷縷霧狀純白紋路,似天空中飄浮著的一片片白云,飄逸而又俊雅。還有體形稍大的黑色棱形石塊,巍然挺立的樣子格外引人注目。它們有的像青蛙、有的如企鵝;有的似帆船和劃槳,蓄勢待發(fā)的模樣栩栩如生。我不由得在心里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塑造出巧奪天工的精美作品,留給了人類。微風吹來,掀起了我包裹在頸項用來遮擋日頭與沙塵的紅絲巾,在曠野上發(fā)出一陣呼拉拉的響聲,像是有規(guī)律的喊聲,劃過我的心房,蕩起層層漣漪。踩在礫石中間,享受著濃濃的“日光浴”,欣賞著一塊塊溫潤的石頭,呼吸著清澈的空氣,這種感覺讓我恍惚間以為是在“天上人間”。雖然這里寸草不生,更沒有花紅柳綠的賞心悅目景致,可這些“隱居山坳”的巖石不正是上天賜予西北邊疆的稀世珍寶和至美景色嗎?拂去石頭表層的浮灰,我小心翼翼地將精挑細選的石塊放入袋中,掂量了一下,份量不輕,收獲不小,可謂成果豐厚??! 兩個小時后,我們這支臨時組建的撿石頭隊伍匯聚在入口處,向著返程的方向出發(fā)。
我初次嘗試撿石頭,雖然疲憊和辛苦,卻也感受到了樂在其中的意境。因為,融入寬廣的大自然懷抱里,以平和的心態(tài)和恒久的耐力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美好的事物。那一刻,思緒寧靜,心無旁騖,滿滿的希望流淌在心間。那是怎樣的一種愉悅啊!我想,這就是樂此不疲、執(zhí)著不懈撿石頭獲得的快樂與幸福感吧!
[助編 明月 責編 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