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色青青芙蓉溪
文圖/文化信使 瞿軍(四川綿陽)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早春二月,家門外芙蓉溪兩岸的河堤上,一夜春風,一場蒙蒙的春雨,一排排柳樹柔軟飄拂的枝條上,突然間冒出許多米粒大小的綠色小苞。晨行在柳堤上,圓圓的月亮還掛在柳樹梢,吹面不寒楊柳風,令人神清氣爽。
唐詩宋詞中,描寫春柳的名家很多,名詩、佳句也很多。詩圣杜甫吟道:“漏泄春光有柳條”,靜心默想,不由得佩服其獨具慧眼。君不見,當“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或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時,能不令人感到春的氣息么?難怪閨中怨婦偶爾抬頭,“忽見陌頭楊柳色”時,不由得“悔教夫婿覓封侯”。還有著名的邊塞詩人王之渙的千古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與柳有關(guān)的名人雅士中,不得不說到“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他曾在住家旁栽了五棵柳樹,并自號“五柳先生”。當然,詠柳詩中,絕對少不了開篇所提到的詠柳高手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擬人,用白描手法,“二月春風似剪刀”比喻形象、貼切。
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植柳盛行,有典可查是隋煬帝時,曾詔令庶民百姓廣植柳樹,每栽活一株,欽賜細絹一匹,并封柳樹也隨其姓楊,故才有楊柳之稱。樹木與皇室高攀為本家,可見世間無奇不有。
楊柳入詩填詞,不僅在于它本身是春天的信使,早春二月,乍暖還寒,最先復(fù)蘇萌芽于萬木之先,還在于它位卑性賤,易栽易活,隨手一枝入土,即可成蔭。無論在河岸水邊,庭園宅旁,春風起處,其身姿婀娜輕柔,垂枝嫵媚。有其身影處,便似一幅春天的圖畫,令人賞心悅目,沉郁一冬的心情也大好起來。尤其在水一方,無論南國,還是北疆,無處不見其充滿詩情畫意的存在。
綿陽芙蓉溪、涪江和安昌江的三江河堤,綿延十余公里,隨處可見綠柳成行,春來鶯歌燕舞,柳色青青的早春景象。尤其是芙蓉溪兩岸,從游仙鎮(zhèn)數(shù)起,芙蓉溪流經(jīng)仙人橋、芙蓉橋、東津橋和涪江三橋,匯入三江口的沿途兩岸,基本上是直徑三十公分以上、栽種多年的柳樹,而因芙蓉而成溪的芙蓉花倒不多見,只是近年來才在芙蓉漢城一帶植了一些芙蓉樹,使芙蓉溪更加名副其實了。
長堤,輕風,嫩柳,鳥啼,有聲有色,宛若淡雅的青綠山水畫。傍晚,市民游人如織,散步運動,春意盎然的柳堤,為美麗的城市增添了一抹絕佳亮色。
?。ū疚脑d于溫馨微語微信公眾號,經(jīng)作者本人授權(quán)編發(fā),在編發(fā)時略有改動。)
[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