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五題
文化信使/王曉暉 編輯/趙盼
握一縷艾的懷念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五月的風甫一推開仲夏的門,新鮮艾草便劃過時空,爭先恐后地落在千家萬戶的門楣。舊艾在細碎的飛騰的塵灰中撤下,一縷斜陽里,便遙遙地看到端午的身影,遙遙地看到那個稚童活潑地跳躍在艾草叢中,攪動一坡的艾香。
端午來了。人說端午之端,是初的意思,我卻總覺得這個節(jié)日,端端正正地坐在春與秋之間,端莊得像個大家閨秀。這時節(jié),山野村莊,溝溝岔岔,全被濃綠濃綠的、或尖或圓或細或寬的葉子填滿了,果樹上青青綠綠的果子一天比一天飽滿,幾乎所有的植物都在努力拔節(jié)、孕育果實。艾更是大片大片恣肆在低洼的野地,非稼非穡,天生地長。
幼時,每逢端午,平??梢运瘧杏X的我必早起,隨哥哥們?nèi)ヒ巴飧畎?。艾是一種普通而神奇的野草,說它普通,是因為大江南北均有分布,說它神奇,是全身皆可入藥,而以端午當日帶露的最好。所以,當時我家端午時插的艾,必是當日割的帶露的艾。
哥哥們平日也是上山打柴的,知道哪里的艾草整齊而茂盛。七八歲的童子,進了草叢,若非風吹草低,就只聽得見歡快的笑聲。隨哥哥們采艾的我,也并非能持鐮的勞力,只是父母憐我平日少動,借節(jié)日之名驅我出去跑跑,以一路歌,偕一群晨鳥,喚醒烈烈的朝陽,借幾縷清風,吸滿腹草香,偶爾哥哥們還能摘到幾顆紫紅的桑葚,只喂到我的口中。
等到手持幾株最直最香的艾草的我蹦跳著跑進院子,灶上大鐵鍋里粽子的香味已然撲鼻。背負著大捆艾草的哥哥們隨后進了院子,一束束幽幽的香便合了粽葉的香,充盈了兒時的端午。
而這艾,還會在盛夏的夜晚被成束點燃,升騰起乳白色的煙霧,籠罩著在院子里納涼聽爸爸講故事的我們,驅趕著搜尋新鮮美味血液以完成繁衍大任的母蚊子。睡前,媽媽還會持燃著的艾束在屋子里晃上幾晃,于是,一夜黑甜,整個夢境都彌漫著艾的味道。
如今,這一切已成記憶。在這個繁忙的北方都市的市集上,看到蔫蔫的幾捆艾草在蔬菜水果攤的腳下橫陳,不由得想起那露、那晨光,想起水井邊一叢馬蓮草,想起夏日夜晚母親點燃艾草繩驅趕著蚊蠅,有一把童聲誦讀著《離騷》。
于是,握一束艾,握一縷懷念,握一角流年。
裹一只粽的心事
粽是種有心事的食物。
一種食物有了心事,就承載了文化。
粽早先是叫“角黍”的。黍,書上說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淡黃色,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
搜撿吃過的糧食,忽恍然一悟。這在我們遼西農(nóng)村,就是老百姓吃的大黃米啊!早年讀過些詩書,詩經(jīng)里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孟浩然說“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可那時,從來都不敢想這高大上的“黍”能跟尋常百姓家吃的大黃米聯(lián)系起來呢!
粽,據(jù)說最早是祭品牛角的替代物。周時先民們祭祀,習慣殺牛為牲,同時配以谷物。后來呢,農(nóng)耕文明繼續(xù)發(fā)展,耕牛成為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人們舍不得殺牛了,正好熟黍是有粘性的,就用黍做成牛角的形狀,就是“角黍”。
至于粽搭上端午和屈原的列車,就更晚了,是南北朝時期的事情。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編了好多志怪故事,其中一個就說屈原托夢,讓大家投裝祭米的竹筒時候,用樹葉子把口塞上,再纏上彩線,蛟龍害怕這兩樣東西,就不會偷吃人們投給他的祭品了??晌覀€人認為這故事編得可有點low,夫子“帝高陽之苗裔”,峨冠博帶服蘭佩芷那么驕傲的一個人,會跟蛟龍搶一點子吃食?但是后來,可就真形成了端午節(jié)包粽子祭祀屈原的風俗,粽就又添了一份心事。
唐元稹《表夏十首》道:“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宋歐陽修《漁家傲》說:“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在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詩詞中,粽的心事蓬蓬勃勃,沉浸著一代又一代廟堂的江湖的騷人的市井的飲食悲歡,吟唱著千年的挽歌。
而現(xiàn)在呢,粽子種類越發(fā)多,南咸北甜地吵個不休,體型也越發(fā)精巧。但是,我還是懷念小時候媽媽包的大個黃米粽子??斓蕉宋绲臅r候,媽媽會提前泡上十斤黃米、十斤糯米,爸爸去集上買一水兒闊如小兒手掌的葦葉,捆粽子的則是自家井臺上種的頭年秋季割了陰干的馬蓮草。五月初四晚上,媽媽會把粽子包好放到大鍋里,第二天早上,采艾回來的我們看著媽媽掀開鍋蓋,滿滿一鍋粽子和粽子間隙里煮成褐色的雞蛋在騰騰熱氣中散發(fā)著誘人的香。那會兒糯米比黃米稀罕,可我總覺得那種“香粳白玉團”看著好看,吃著不如黃米的香。如今,黃米倒成了稀罕物兒,好多年見不到黃米粽子了。
后來知道,在內(nèi)蒙古赤峰敖漢旗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村落遺址,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1400余粒炭化了的黍,距今已有7600余年。那是現(xiàn)在我們吃的所有黍的祖宗。
而這個敖漢旗,距我的故鄉(xiāng)遼寧省建平縣,僅百余里。
系一線彩的相思
汪曾祺先生有篇著名的散文,大概是收入初中語文教材的,叫《端午的鴨蛋》,開篇就寫:
“家鄉(xiāng)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
可見系五彩線這個風俗,也是不論大江南北的。小的時候我也系,卻忘了線從何來。大約是從會繡花兒的舅媽那里來的,因為我們家沒人會繡花兒。爸媽都是老師,晚上不是備課就是家訪,沒功夫弄這個。我呢,手極笨,給我線也搓不成繩,就看著表姐們搓。表姐們指頭靈巧,大腿多是健壯的小麥色,五根彩線一頭系死,余下的在大腿上三搓兩搓,一根五彩繩就誕生了。這只是半成品。女孩子們相互會教些編絡子的花樣,爭奇斗巧的,也是閨中一樂。不像現(xiàn)在,到了端午滿大街有五彩線的成品在賣,一兩塊錢買一根,倒少了許多自己動手的樂趣。
五彩線有講究。它由白、綠、黑(也有用藍的)、紅、黃五種顏色組成,五色代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叫五彩長命縷。五行一股腦兒系在腕上,有一種閏土的名字里都可以不必有“土”了的感覺,自是長命百歲的吉祥意思。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這樣看,這個風俗漢代就有了。
古代端午節(jié)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jié)日,是中國的女兒節(jié),皓腕如雪,映著一條精工制作的五彩絲線,想想就漂亮。而且不光南方,北方也一樣,遼代北方女子也會在端午那天系五色絲,也稱合歡結,還有把五彩絲扎成人形簪在發(fā)髻上的。女人如此,男人也不甘示弱,遼、金皇帝也系五色絲,還遍賜群臣僚屬,又稱賜長壽縷。
這線系得講究,解的也有講究。有的地方要系到七月七日,才解下來燒掉。有的地方戴到六月六日,要剪下來丟進河里讓水沖走,等于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我們遼西是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要剪下來扔在雨中,據(jù)說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除了小時候,算來也多年不系五彩線了,是日漸長大后的擰巴?是煙火紅塵的淹沒?是匆匆行路的遺忘?是目迷神弛的頹唐?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全是。
那么這一個端午,去買一根顏色最艷麗、做工最精良的五彩線,系成一段相思吧。再買一個五彩絲纏成的荷包,懸在這個端方的節(jié)日前頭,把日子暈染成五彩,在每一根絲線里,寫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相思。
溫一壺酒的清冽
南方的端午節(jié),是離不開雄黃酒的。
進入五月,人們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白酒或黃酒,放在太陽底下一直曬到初五,在端午節(jié)那天喝。在那個著名的傳說里,一個美麗的姑娘高估了自己的道行,飲下一杯雄黃酒,片刻之后化作一條巨蟒翻滾,嚇休克了她的夫君,于是鋪陳開一幕幕登仙山尋靈芝草、白蛇青蛇力斗法海和尚、水漫金山、白蛇被壓在雷鋒塔下的大劇??瓷先?,人們也不怎么害怕美女蛇的嘛。
這傳說發(fā)源于杭州西湖,在神州大地上婉轉流傳。南方潮濕多蟲蛇,據(jù)說雄黃酒喝了可以驅蟲避蛇。至于喝不了酒的小孩子,須由大人用指頭蘸了酒,在額頭上寫個“王”字,還有的孩子,拿毛筆蘸酒,寫一筆虎。
至于雄黃酒是不是真的驅蛇,作為北方人的我沒有親眼見過。遼西這里,連蛇也不多見的,更不輕易登堂入室。北方的端午也有酒,只是家人團聚的酒,不驅蛇,只醉人。過去物流不發(fā)達,過節(jié)的時候,父親會喝上一點西鳳、竹葉青、寧州老窖之類的白酒。也許還有別的品牌,但我只對這幾樣印象深刻。小時候住平房,東面三間依次是東屋(主臥)、外屋(廚房)和西屋(次臥),外屋開正門,進門左右兩個灶臺上兩口大鍋,燒著東屋西屋兩鋪熱炕。最西頭兒是一間放雜物的屋子(儲藏室),單獨有門出入,白酒們通常都被藏在那里,人煙清冷,但酒們聚在一起自己熱鬧,還有許多的農(nóng)具、引火的松塔柴草作陪,偶爾還有個我去“探險”,一頭扎進破爛兒堆里翻找一些好玩的東西。
話說《紅樓夢》里寶釵揶揄她寶兄弟,成日家雜學旁收的,不知道喝涼酒寫字兒會手顫。所以工作以后,在一些逃不掉的應酬里,喝冷酒是我最苦惱的事情,辣還在其次,酒入食道,一線冰冷貫入胸腹,五臟六腑拼盡熱量去暖它,難過得很。記得我小時候,有客人來家喝酒,喝的都是燙過的白酒。
那是熱騰騰的記憶。
火炕中間擺上了炕桌,父親從爐子上提起水壺,往一個大搪瓷茶缸倒上大半缸兒滾燙的開水,把粗瓷兒或錫的酒壺坐在里頭,粗糙的大手捏著酒壺的細頸,把清冽又溫熱的酒倒?jié)M雜色的小酒蠱兒。主客都盤腿兒坐在熱乎乎的炕上,就著油炸花生米韭菜炒雞蛋,吱嘍兒一口,透著享受和滿足。說是客人,大多都是村里的親戚,大舅二舅老舅表哥表侄三姨夫,母親輩兒大,有時坐在炕上跟父親喝酒的我叫表哥,可這表哥歲數(shù)比父親還要大。農(nóng)村來客(音“且”)通常女人和孩子不上桌或者后上桌,可我是父親最疼的老姑娘,又懶,就賴在炕上聽大人講古談今。
這些年在外頭漂蕩,在一些江浙風味的飯店里喝到以前光在書里飄香、挺讓我神往的黃酒、花雕、女兒紅,度數(shù)不高,通常也是燙了喝,有一種溫和的香氣,不像涼白酒那般凌厲狠辣。如今物流發(fā)達,網(wǎng)購迅捷,也買精致小壇的黃酒帶回去給父親母親嘗,看他們像我小時候期待大人帶回新奇的東西一樣,欣欣然嘗試著他們的“新奇”。
由是,北方人的端午,也溫著一壺清冽的黃酒,至于雄黃,過去沒有,現(xiàn)在仍然沒有。
唱一個人的離騷
楚地。戰(zhàn)國。屈原。離騷。
一個瑰麗奇絕的地方。一個瑰麗奇絕的時代。一位瑰麗奇絕的詩人。一首瑰麗奇絕的詩篇。
瑰麗奇絕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令每一位愛詩的人,翹首仰望。
回望千年。
先是:楚地秀山麗水、巍峨廟堂之上,弱冠卓犖的美少年,風華絕代,左徒之職,大夫之尊,內(nèi)政外交,口說指劃,輔王資政,襟抱江山。
后有:汩水榛莽葳蕤、浩渺煙波之側,年逾耳順的花甲翁,形容枯槁,流人之身,困厄之途,江湖奔波,倉皇掩淚,國滅身死,百世流芳。
一個少年得志的王族貴胄,因諂而見棄,憂其君難,顛沛流離,志不得伸,前后境況天淵之別,任誰也“到底意難平”。太史公曰,傳世之作,都是圣賢發(fā)憤所作。憤結于胸,退論書策,述往事思來者,思垂空文,千古不滅,他老人家列舉——“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屈原抱石投江之日,是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這一年他62歲,在戰(zhàn)國時期,其實也算是高壽了。自37歲被流放到河南(漢北),他徘徊了25年,等待了25年。亂世生奇才,這是令人又愛又恨的真相。在這25年里,戰(zhàn)火熊熊,國無寧日,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命賤如草芥。在這25年里,他踏遍漢北江南,涉江哀郢思美人,天問九歌悲回風,深重的悲苦化作大量的詩歌,最著名的就是《離騷》。屈原用自己的遭遇、痛苦、理想和生命熔鑄成詩,寫出了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山之作,離騷的“騷”與國風的“風”并稱,他一個人,便挑起了抵得上“詩三百”的份量,繡口一吐,便是中華詩歌之源。
其實在屈原投江之前四百年,便有過端午吃粽子的記載。但屈原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在中國歷史漫漫長河中最具有話語權的“騷客”眼里,更何況,他選了這個掬清清江水洗目明睛的日子,身赴清流。所以,南朝梁吳均的《續(xù)齊諧記》就把屈原和端午節(jié)捆綁在一起,后世人們也都買這個賬——一位忠君愛國、才華橫溢、忠而見諂、秀而見嫉的人物,叫人如何不唏噓。也好,文化,都是一點點積淀下來的,有了屈原的加入,端午節(jié)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弄潮兒手中的獵獵紅旗,就更增添了悲壯的色彩,而“風骨”二字,也成了真文人生生世世的追求。
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論·論文》寫道:“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就是說,人的壽命有限,榮華富貴,死了也就沒了,而文章(包括詩和文),會永世不朽。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遺憾的是,今天,我們縱使找到了青銅的編鐘,也已經(jīng)無法用戰(zhàn)國時的音律唱《離騷》了。但是,我們?nèi)钥梢栽谶@個節(jié)日,去觸摸一代代積淀的文化,去傾聽一個人澎湃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