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塵土
文化信使/史慶友(阜新) 編輯/繁花似錦
在遼河上游,我的家鄉(xiāng)有臘月二十五“掃塵土”之說。掃塵,有掃陳除舊之意,引申為除舊迎新。
小時候的房子是木檁、木梁、木椽子,土坯、土炕、土灶臺,一年四季燒柴草。冬天屋里放個大火盆,每天燒完火,要在火盆里放些鋸末子、高粱殼等燃燒值高的柴草,將灶堂中的火扒在火盆里。這一天火盆里雖然煙熏火燎,但熱熱乎乎的。家鄉(xiāng)的火盆是一種純手工藝品,過年回老家,鄰居五姑給我講了火盆的制作過程:火盆是用家鄉(xiāng)特有的一種色彩鮮黃、特別粘的黃土泥制的。
那個年代由于家家都做,有的人家祖孫三代可能需要多個,加之黃土泥盆也不耐貯存,每年鄉(xiāng)親們都要做好多個。黃土泥只有北溝的一個泉子邊上有,采點泥巴也很不容易,常常都是男人去采。那兒的黃土泥質量最好,但由于人們亂采亂挖,地表破壞嚴重,每一次采挖都得將泉水排出,泉水不怎么多,大約一百來桶,兩人用水桶也得一個多鐘頭能淘干,活兒是不重,但那個泉子的水特別涼,站在里面一會就涼得受不了,這就給淘水帶來了難處。常常兩口子忙半天也不一定能挖到泥,即使是挖到了,也不一定是好的,越深處的黃泥質量越好,這就誘導人們繼續(xù)挖,挖得越深水越大,挖夠做一個盆的泥,得用一天功夫,還累得夠嗆。采回來的泥也不能立即做盆,得先將泥稀釋了,在干燥滲水性好的地方挖一個坑,坑的周圍要拍得十分光滑堅硬,將稀釋的黃泥用細籮過濾放坑內自然沉淀,排水。三天以后將沉淀物上中層的取出,放在一塊大一點兒的木板上反復揉搓,揉搓的時間越長越好。揉搓的時候感覺干,適當加水。揉得泥拿在手里捏什么能成什么,既能粘還不裂縫。
在這里,素有“打到的媳婦,揉到的泥”之說,揉好的泥,粘而不沾,柔中有剛,泥揉好了,將一個瓦盆扣過來,放在農(nóng)家吃飯的桌子上,盆的外面用報紙煳上,將揉好的黃泥按3—4厘米的厚度,均勻地貼在盆的外面。涂均勻后用搟面杖或者是碗的側面不停地壓,壓得越光滑越好。有時候為了光滑,可蘸點清水。如此反復。將輾軋光滑的盆坯連同泥盆一起放陰涼處,讓其自然干燥,這期間發(fā)現(xiàn)有裂紋可用光滑的碗片蘸清水反復輾軋,直到滿意為至。大約得過一周,干透了,輕輕敲動幾下,就可以取下來了。有的家庭做的時候還要做個底,底大約5厘米左右,有底的看著更好看。
火盆可是個好東西,在外邊瘋累了,不論多冷,將火盆扒拉一下,露出紅通通的火,別說烤,看著心里都暖和?;鹋璨坏梢匀∨€是我們冬天吃零食的保證。餓了,燒幾個地瓜、土豆、豆包,爆點兒玉米花,一頓豐盛的零食就解決了。在那個時候,沒有現(xiàn)在的火腿腸、方便面,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我們是在火盆的陪伴下長大的。
火盆是好東西,但也容易將室內弄得塵土飛揚。爆玉米花的時候最明顯,玉米一炸,火盆里的灰會揚起老高。那時候都是土房,高粱秸稈的房頂,特別是有的高粱葉沒弄干凈,塔灰燈籠掛似的掛在上邊,長長短短的像房檐的冰熘子,遇到風會刮得東搖西晃的。一旦落下來,落到哪兒,哪兒就是一片塵土?;鹋枘軐ζぱ镜闷鸶掳停秃谟秃诘?,不多的幾件家具,一年也用不上幾回,常常落滿厚厚的灰塵,少許的幾張年畫上的人物也都模模煳煳。
不過,不論多厚的塵土,也逃不過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大掃除。在我家,臘月二十五這一天,父親早早就說:“今個兒咱家掃屋子。”一場天翻地覆的大清掃就開始了。
父親是一家之主,家里的頂梁柱,通常家里搞衛(wèi)生之類的小活兒是不過問的,甚至連看都不看,也許有時候會說哪里應該收拾一下了,但從不親自動手。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可就不同了,父親早早就換上平日干活的衣服,把屋內的大鏡子、被子、褥子等搬到外面,如果酸菜缸、醬缸等太重的物件,實在搬不動就找東西苫好。墻上的年畫當然要小心地揭下來。那個時候,父親比任何時候都溫柔,揭年畫的手有時候在顫抖,嘴里常念叨著感謝畫中神仙、貴人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過了一年,又要過年了,也要讓你們干凈干凈,換個位置了。父親會將揭下的年畫燒掉,那時候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孩子也都會被父親的虔誠所感動,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從不多言多語。
一切收拾停當,父親找來一根能夠到房頂?shù)哪竟?,上端綁上一把掃地笤帚,然后蒙上門簾什么的,只露出兩眼,進屋“唰唰”掃起來,先把塔灰弄掉,然后就把房頂、墻皮等地方掃個遍。屋里頓時塵土飛揚,嗆得人出不來氣,悶得慌,掃一會就要跑出來透透氣,等塵土落一會兒,再進去掃,如此反復進出幾次,三間屋才能掃完。
雖然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父親也會打開門窗,再一遍遍往地面灑水,塵土消失之后,也就到晌午了。由于敞著門窗,悶了一個冬天的屋里有一股特殊清新的氣味,讓人心曠神怡。塵土落完之后,才把搬出去的物件一件件放回原處,這個時候再看看屋里確實比原先干凈、亮堂多了。
在父親掃房子的時候,媽媽也不得閑。頭上蒙條毛巾,將炕席拉到院子里用棍子敲打,頓時滿院塵土飛揚。然后掃炕,睡了一年的土炕,炕席底下的塵土厚厚一層,能掃一簸箕。這些事做完,到了院里拍拍身上的土,滿面灰土,只有兩個眼睛眨巴著是干凈的。擤一把鼻涕,竟出來兩根泥柱子。等灰塵落定,用抹布擦家具、廚具,把炕席拉回原來的位置,把被褥搭在院子里曬東西的鐵絲上拍打后,用掃炕笤帚清掃后再往回搬。之后,把窗戶上的舊窗紙撕掉,煳上一層新窗戶紙,為了透明,還要用少許蓖麻油將窗戶紙涂一下,再貼上預先剪好的窗花,四角是四個云子,中間是人物花鳥,把窗戶點綴得有了濃濃的年味。
那個時候,過年是一年中最大的事,雖然條件差,沒有玻璃可擦,但還是想干干凈凈迎接新年,要把一年來家中積攢的塵土來個大掃除。然后,不過初五就不讓掃地,放的鞭炮紙屑之類說是吉祥物、是錢財,若掃掉了就會犯窮。
小鏈接
史慶友,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舊廟鎮(zhèn)政府退休公務員,朝陽農(nóng)學院畢業(yè),省、市、縣三級作家協(xié)會會員;市、縣詩詞學會會員,高級畜牧師。多年堅持寫作,作品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文化內涵。有作品發(fā)表于《遼寧日報》等媒體。出版了散文集《心語》《心曲》。分別獲蒙古貞文學獎、阜新文學獎。攝影作品《村頭》在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攝影展中榮獲一等獎。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作品200萬字,多次參加網(wǎng)絡征文并獲獎。
[責任編輯 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