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xiāng)村——婺源
文化信使/吳守貴 編輯/雅賢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曾在江西省的九江市、鷹潭市、泰和縣服役多年,說起來江西也算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2007年的陽春三月,我有幸又回江西旅游。這是多年的期待和愿望,不僅能重上井岡山、廬山,還新登了道教祖庭三清山,飽覽了候鳥天堂鄱陽湖、瓷都景德鎮(zhèn)、夢里老家婺源等一路美麗風光。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在九江市看望了老首長孫其文政委,見他耄耋之年身體健康,精神矍鑠,還能舉杯暢飲,我感到十分欣慰。
那次來江西省旅游了幾個風景區(qū),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當數(shù)婺源。我生在鄉(xiāng)村,長在鄉(xiāng)村,對鄉(xiāng)村有種親切感,自然對鄉(xiāng)村的事物就多留一份心。婺源位于贛東北,是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綠色明珠”。對于游歷過沿海名城和高山大川的我來說,來婺源旅游又獲得另一種寧靜、悠閑的新感覺。
婺源的春色非常“養(yǎng)眼”,而江嶺村則是婺源的絕美之地。爬上江嶺的高處,千畝油菜花一覽無余,金黃色的油菜花肆意蓬勃地開放。粉墻黛瓦的徽州民居鱗次櫛比,古老村落點綴在廣闊的油菜花叢中,成為江嶺田園風光一道亮麗的風景。
由于本人專業(yè)關系,每到一地都注重欣賞房屋建筑,尤其是古建筑更要多看上幾眼。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地方之一,獨具徽派風格的古建筑遍布鄉(xiāng)野。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專家譽為藝術寶庫;紫陽古街上保留著朱熹的祖居;保存完整的隋代詹氏一世祖墓地……婺源有“古建筑博物館”之稱,木雕、石雕、磚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婺源除了民居、祠堂之外,還有牌坊、戲臺、橋梁等。因為婺源是個山環(huán)水曲之地,山多水多各式各樣的橋也多,有石拱橋、石板橋、獨木橋、還有廊橋……它們跨河越澗、高懸低臥、風格多樣,村前鎮(zhèn)后,隨處可見。許多橋都有百年以上的歲數(shù),我感覺它們不是人工營造而是天然地生長在那片土地上的。
橋身上往往被無數(shù)的老藤包裹著,仿佛穿上了綠色的衣裳;橋的兩頭多有長著似傘如蓋的古樟,遮天蔽日,古橋和古樟儼然是休戚與共的兄弟。橋下溪水潺潺、鵝鴨成群,水中映出浣女之倒影,橋上耕歸的老農肩扛農具,手牽碩牛緩緩走過。于是,我們便目睹了一幅美麗的鄉(xiāng)間圖景。
我認為最好的橋恐怕要算清華鎮(zhèn)的彩虹橋了,這是一座建于南宋的廊橋,它四墩五孔,全長140米,寬6.5米。由高低錯落的11座閣亭連成,橫跨于婺江之上。鄉(xiāng)人因襲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句而得名,乃是婺源的一道亮麗景觀。
婺源散發(fā)著一股子文氣,這個地方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別說官宦人家,就是在普通老百姓中,讀書的風氣也是頗為濃厚的。“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這句從古代傳至現(xiàn)在的詩句,非常形象地反映出了婺源作為“書鄉(xiāng)”的氣象。
“婺源人杰地靈,代代有名家。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明代著名愛國將領汪鋐,清代音韻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近代鐵路專家中國的‘鐵路之父’詹天佑,現(xiàn)代名醫(yī)程門雪等等。自宋至清,全縣考取進士550人,仕宦2665人;歷代文人學士出有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進入《四庫全書》;七位名人入選了《辭?!?。”這是查找有關介紹婺源的資料里我抄錄下來的一段文字,讀來真讓人羨慕,讓人肅然起敬。
一個朱熹就夠人們瞻仰千百代了。再加上一個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就覺得這塊土地太深厚太沉重了。如果說朱熹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面的話,那么,詹天佑在一定程度上則代表中國現(xiàn)代科技的開端。他在1909年以總工程師的頭銜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開創(chuàng)了中國道路發(fā)展的一個新的歷史。
龍尾硯和“婺綠”茶是大自然賜予婺源兩件寶物。龍尾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享有“硯國明珠”的盛譽。此硯一經(jīng)問世,便頗受文人青睞,且聲名日著,以后發(fā)展為歷朝欽定的貢品,柳公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唐寅等大文豪、大書法家都曾擁有過龍尾硯,并為其撰文、寫詩、填詞、作賦和記銘。
婺源素有“茶鄉(xiāng)”之稱。婺源縣境內峰巒疊嶂,溪壑縱橫,且終年云霧繚繞,氣候溫潤,早在唐代就是茶葉的著名產(chǎn)區(qū)。硯臺、茶葉,它們都與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或者說,它們與書院、與書生、與文豪、與名士等組合在一起時,就有了婺源的文氣乃至道德精神和生命品格。假如沒有龍尾硯,沒有婺綠茶,許多人就未必知道有個婺源。
婺源的田園風光雖然沒有黃山嶙峋崢嶸;沒有廬山磅礴峻峭;沒有三清山詭異多姿。但是,它給我的印象是優(yōu)雅的、恬淡的、幽靜的,具有濃郁的鄉(xiāng)間氣息,是可供人們細細品讀的。
小鏈接
吳守貴,遼寧省建平縣人。1950年5月18日出生。196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8年6月畢業(yè)于南京工程兵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熱愛文學,喜歡旅游。著有《夕陽韻語》《金秋韻語》詩詞集。2010年6月退休。2012年8月加入朝陽市金秋文學社,現(xiàn)為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朝陽市詩詞學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