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銀杏秋意濃
文化信使/龐振剛 編輯/雅賢
郁達夫說過,北國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身居北國小城的我,對于秋的感覺,卻絲毫沒有一絲悲涼,倒是滿心歡喜,沉醉其中了。我想,這令人歡喜沉醉的,莫過于小城秋色中,街道兩旁滿目金黃的銀杏樹了。
這座城市同國內(nèi)大都市相比,就小得多了,但這條貫穿南北的朝陽大街,卻不輸于大都市,且長且寬,筆直通闊,很是氣派。這條朝陽大街可以說是這座小城的一張時尚的名片。街道兩旁高樓林立,商賈云集,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路上的行人服飾或時尚,或典雅、或張揚、或青春,大都行色匆匆,卻也在不經(jīng)意間,使朝陽大街成為了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是啊,在追求時尚方面,這座小城的人們,也在緊跟新時代迅猛發(fā)展的步伐。到了夜晚,朝陽大街就更美了,華燈初上,流光溢彩,如幻如夢,熱鬧非凡。可這些熱鬧和精彩同道路兩旁的那些銀杏樹是無關(guān)的,這些樹們只是默默地生長著,靜靜地注視著這座小城的每一天。只有每每秋風乍起、天氣漸涼之時,人們才駐足腳步,驚詫極了,那些平時不那么引人注目的銀杏樹葉,有的鮮亮綠色中鑲著黃邊,有的通體黃成一片,陽光一照,金黃燦爛,忽似一排排威風凜凜的黃金武士,突然耀眼奪目起來,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些黃金武士們莊嚴肅穆地分列街道兩旁,等待著知音將領(lǐng)的檢閱。巡行其間,目不暇接,心胸開闊,不由得讓人平添了“沙場秋點兵”的豪邁。
小城的銀杏樹像是千年傳唱的宋詞,既豪放,又婉約。秋高氣爽,滿目金黃,遠遠望去,城北燕都新城附近的銀杏樹林,便有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經(jīng)典油畫般的即視感,文藝而清新,詩意而浪漫。秋日黃昏,是漫步在銀杏樹林最美的時分,暖暖的夕陽透過樹葉縫隙照射在地面,便是斑斑點點的光和一地金黃。滿地的落葉在腳下沙沙作響,讓人心也是暖暖的,感到無比的靜謐。這里既有銀發(fā)皓首的老年夫婦相扶相伴,感受著歲月的靜好。也有一群孩子們嬉笑著,捧起一把銀杏葉向身邊孩子的頭頂撒過去,天真爛漫,鬧成一團。也有些許文藝范兒的小青年拾起黃葉,葉上題詩,輕輕地珍藏在精美的詩集里,青春便塵封在光陰的故事里。更有一披著紅色圍巾的妙齡少女,在這夕陽下的金黃中,深情對視,悄立凝眸。她在凝望什么呢?望那一樹的黃葉嗎?她或許是在等,等一個人,等一場緣,等一夜風起,黃葉漫天飛舞時,便歸土歸塵,一切了無遺憾。
據(jù)考證,銀杏樹最早出現(xiàn)于3.45億年前的石炭紀,可謂是活化石植物了。她就像是氣質(zhì)高潔、遺世獨立的佳人,看慣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依然如故。銀杏樹體高大,樹干筆直,姿態(tài)優(yōu)美,她春夏翠綠,深秋金黃,不僅極具藝術(shù)的美感,而且秀外慧中,內(nèi)涵獨具。她具有較強的抗污染能力,體內(nèi)有一種抗病蟲害的物質(zhì),使害蟲很少光顧。銀杏的種子俗稱白果,是一種中藥。銀杏葉含有的化學物質(zhì)對于改善心腦血管系統(tǒng)、外周血管系統(tǒng)功能都有明顯的作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在這座小城濃濃的秋意中,感受著銀杏樹絢爛熱烈的美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忽然想到,女兒遠方的校園里,也有一片銀杏樹林,想必現(xiàn)在也已是“碧云天、黃葉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