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
文/李娜 編輯/雅賢
“一葉落知天下秋”,其實秋的第一片葉落往往是不被人察覺的。當我們踏著遍地泛黃的葉,耳畔傳來沙沙的細碎的聲響,才發(fā)現(xiàn),云已淡了,風已清了,秋已深了。于是,心醉了,醉倒在濃濃秋意里,醉倒在前輩的秋情中。
秋日的心,是易安的愁。
重陽佳節(jié)怎奈愁云永晝?于是乎,“人比黃花瘦”。獨守窗兒,望“滿地黃花堆積”,“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物是人非事事休”,雙溪那單薄的舴艋如何載得動這許多的愁?
伴著瀟瀟暮雨,迎來又一個黎明。易安那羸弱的身影,幽怨的神情,在腦海里停留,經(jīng)久不去。兒女情仇也好,國難家恨也罷,都在這秋日里恣意蔓延。
也許,秋,真的是傷感的季節(jié)。
因而有了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哀嘆,有了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的別愁,有了白樸“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的凄楚。
然而,秋也并非只有愁。
秋日的魂,是王勃的壯志豪情。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際,感慨“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他深知“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但這并沒有讓他意志消沉,因為他深明“老當益壯”、“窮且益堅”。
合上眼,王勃那少年壯志的翩翩風采有如他筆下的孤鶩一般與落霞齊飛,壯志難酬也好,懷才不遇也罷,都在這秋日里煙消云散。
于是,愁苦之中,便有了另一種東西讓你怦然心動。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劉禹錫眼里的秋沉穩(wěn)莊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心里的秋情深意濃;“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毛澤東胸中的秋雄渾開闊。
我,醉了。
秋風過處,絲絲涼意,縷縷芳香。
放眼望去,一篇黃色的海洋,一派豐收的景象。玉米黃了,谷子黃了,樹葉黃了,尤其耀眼的是那片金色的葵花田,在那里,我看到了大藝術家梵•高的臉。那張臉,并沒因割下左耳而顯得痛苦,而是如同向日葵一樣笑得燦爛。
我的心中蕩起了如同葵花的笑靨,奔跑在翩翩落葉殘紅上面,傾聽秋的沙沙聲響,傾聽這個煽情季節(jié)的獨特心聲。
我知道,秋已很深很深了,帶著點點滴滴的愁,但更多的,是絲絲縷縷的芬芳……
小鏈接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7/0815/2017081502011674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