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今日朝陽網(wǎng)】靈魂之岸(趙淑清)

摘要:無論時代的航船怎樣快速前行,人的靈魂終究是要靠岸的。而那個居于遼西丘陵深處的古村落——遼寧省喀左縣樂壽村就是那道在悠悠歲月中凝固的岸。

淑清美文

靈魂之岸

文化信使/趙淑清 編輯/趙盼

  無論時代的航船怎樣快速前行,人的靈魂終究是要靠岸的。而那個居于遼西丘陵深處的古村落——遼寧省喀左縣樂壽村就是那道在悠悠歲月中凝固的岸。

  歷經(jīng)兩百年風雨滄桑,樂壽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平靜地看著山外發(fā)生的一切,處變不驚,安之若素。她讓自己的崇山峻嶺繁茂起來,讓莊稼一茬一茬地長起來,也讓牛羊群落壯大起來。她目送著一撥撥優(yōu)秀的兒孫走向外面的世界,卻把那些屬于祖宗的草房子保留下來,任其在風剝雨蝕中蒼老下去,也不肯有半點更改——也許是怕遠行的兒孫認不出來吧?
  初夏時節(jié),我們一行四人終于走近了她。車子在石子路上行駛,兩岸青山波浪般起伏。走著走著,就被一座屏障似的山巒擋住了去路,以為到了盡頭,卻又峰回路轉(zhuǎn),一尊別樣的山峰又峭立而出,真是一山未了一山迎。途經(jīng)三個小村莊,轉(zhuǎn)過不知幾道彎才到了樂壽。

  車子在村頭停下,一片鳥鳴簇擁而來,小村宛如一幅靜態(tài)的水墨畫,鋪在了藍瑩瑩的天幕下。數(shù)十座老草房座北朝南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河道兩側(cè),后面的青山如堅實的臂膀,前面的青山似翠綠的屏風。有的人家用石頭墻砌出方方正正的院子,院外則用木柵欄圍成的圈舍。有的人家插荊條做籬笆,讓園中的菜畦、花草一覽無余。那些石頭短墻可是難得的藝術(shù)品啊,看似不經(jīng)意的堆砌,實則細密有致,每一處縫隙,每一種色澤,每一種形狀,都透著匠心。道旁濃密的綠蔭下有一架碾盤,碾床早沒了,碾碌碌兀自橫臥著。碾道周圍堆放著陳年的柴草。幾只家犬跑出來,人前人后張著小臉搖著尾巴,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牛羊就在柵欄里或吃草或倒嚼,汪著善良的眼睛瞅著你。老人和村婦抱著孩子乘涼,卻不說話,你問啥她告訴你啥,你不問,就朝你憨憨地笑。

  走進村落,無論是木門還是柴門,隨意你走進哪一家,大門都是敞開的,世界上還有如此坦蕩的胸懷嗎?小村人用這樣的方式迎接遠客。他們知道游子們對老房子的期待,連屋門都不上鎖。在如此閉塞的深山里生存,人們除了對自然的依賴,還有彼此間的相助與信任。那些牛羊們就隨便圈養(yǎng)在柵欄里,卻從沒丟過。

  草房子的構(gòu)造很簡單。石頭地基壘至窗臺,之上壘土坯,人字架頂苫草,土坯墻外抹一層黃泥。用來苫草房子的草很特別,叫黃白草,只有海拔在五六百米以上的山上生長,得秋后成熟才能收割。苫草房是個技術(shù)活,半尺多厚的草齊刷刷地順茬苫下來,而且牢不可破,雖比不上雕梁畫棟,但比起編筐編簍不知要難上多少倍,需要十來人合作方可完成。

  苫好的草房子四棱角錢,色澤濕潤,與冬季的丘陵渾然一體。這樣的房子冬暖夏涼,冬不透風,夏不露雨,堅固耐用,村子里上百年的老草房比比皆是。經(jīng)年日久,草的外層漸漸變成了灰色,灰黑,直至完全變黑。但扒開里層依然有新草的芳香。這里的草房子還有一個顯著的標志,中堂后墻有一道暗門,是老輩人為避匪患特意留出的逃生通道,一有匪情就順后門跑上山了,平時放一個廚柜靠在門上,誰也看不出這個機關(guān)。所以幾乎家家都有個不大不小的后院。這也是靠北岸的人家多的奧秘吧。

  據(jù)公營子鎮(zhèn)志記載,清道光年間,池、姚兩氏先祖先后從山東來到這里,距今已200余年。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先祖?zhèn)冞x擇這樣一個荒僻的大山深處棲居絕對是個明智的選擇。人口的鼎盛時期是70年代末,有70多戶300多口人。

  樂壽人平均壽命在八十歲。這里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是無污染的五谷雜糧,采的是原生態(tài)的山珍野味,終日生活在富含氧離子的茂密山林里,遠離物欲喧囂,人事紛擾,自然身心愉悅,延年益壽。我們在姚姓人家見到的老者,96歲高齡了還能下田薅苗,幫兒子做飯。“樂壽”之名果然名不虛傳。

  在歲月的磨洗中,歷經(jīng)上百年物換星移,草房子真的老了,她的門框和房笆因煙熏火燎變得黧黑,外墻壁的黃泥也早已脫落,窗框也已朽爛,可她依然頑強屹立,有點像沙漠里的胡楊。
  她的兒孫們大多奔向城市,在高樓大廈間過著與小村迥異的生活。可是無論在外面活得多么精彩,日子多么鮮亮,他們都是小村放飛的風箏,那根線還緊緊地抓在小村手里。每逢年節(jié),尤其是春節(jié),是必然回家的,哪怕是親人沒了,也得去村頭那片石碑林立的墓地燒點紙錢,去家堂點燭香,那是繼往開來,承祖德續(xù)血脈的莊嚴儀式。

  我們在掛有“喀左縣攝影基地”牌匾的人家停留。這是一個帶有西廂房的院落,正房六間,廂房四間。正房草頂如墨,房前菜園碧綠。當院就在西廂房和菜園之間,十分敞闊。第一間廂房有一古老的木質(zhì)馬槽,因驢馬長久的廝摩,邊沿已的凹凸已經(jīng)溫潤得有些玉化的光澤。曾有外地人想買去做展覽,可女主人不賣,她說這是祖上留下的東西,不是錢的事兒。接著是兩間暢通的牛圈,房梁上懸著一口棺材,漆色斑駁,現(xiàn)多處裂璺,不知存放了多少年!“棺材”與“官財”諧音,給老人備“棺材”在樂壽是件吉祥而體面的事。棺材上還擺放一卷陳舊的折子,好多年沒用了。折子是用高粱秸稈的篾條編織出來的,用于圍糧囤。最里間自然是用于陳放雜物了。主房檐下掛著一串串辣椒、玉米穗,還有一長簾金黃的旱煙,墻縫中插著一溜鐮刀、鋤頭等農(nóng)具。菜園里還有一眼圍膜井,井邊是一墩掛滿了花蕾的芍藥,還有兩架葡萄。這些紅紅綠綠的色彩渲染著農(nóng)家快活的日子,也襯托著老草房田園牧歌式的安靜與恬適。

  走過幾戶農(nóng)家后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人家都在靠近屋門口的山墻上供奉著天地爺。村人說每逢年節(jié)人們都在此敬香、叩頭。在村頭和村尾,還龍王廟和土地廟,一米來高紅磚青瓦的小廟卻建得極精致,龍脊高挑,門窗俱全,香爐里插著香,還貼著對聯(lián)和掛錢……

  在小村里,生與死、人與神、過往與當下是如此的融洽。老房子是小村物化的表現(xiàn)形式,對古樸民風的傳承,對天地的感恩,對大自然的敬畏,才是她骨子里的內(nèi)容。

  近些年,北京、沈陽、大連等地的畫家和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他們被這里純樸的民風、古老的村落、山青水秀的風景所迷戀,來此小住,讓忙碌的生活安靜下來,也讓浮躁的靈魂停歇下來。他們在一條條石頭小巷里穿梭,拍下農(nóng)家的小驢車、牛轱轆車,也拍老井,拍農(nóng)具,拍古老的門樓;翻山越嶺,去老虎洞、老婆石溝尋古探幽,去南山尋找那條兩米寬幾千米長的綠色草龍。春天,他們把山里的花海覽入鏡頭;秋天,又把豐收的年景和色彩斑斕的秋葉傳遞給遠方。清晨,拍下老草房云蒸霞蔚中的靜謐;傍晚,拍下老草房炊煙升騰中的安詳;雪后,拍下老草房清冷中的溫暖與活力。他們甚至來小村過年,從年俗里的一個個儀式中觀察心靈與神靈在那個莊嚴的時刻怎樣合而為一。而在雨夜里,他們聚在農(nóng)家大炕上喝著小燒兒,在唰唰的雨聲中聽老農(nóng)講黃仙、狐仙的傳說,講老輩人曾經(jīng)的匪患,也講捕獵黃羊野獾猛獸珍禽的逸事,則最有趣味,那些仿佛遙遠卻又真切的故事撞擊著他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不由得感慨:有這樣一個遺世獨立的古村,真是現(xiàn)代人的幸運!

  的確,樂壽的老草房為我們保存了兩百年的鄉(xiāng)村記憶,她是一部活的歷史,是中國鄉(xiāng)村活著的靈魂。她給人生提供了另一種參照:任何時候,堅守都自有價值!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只命運里注定漂泊的小船,當我們疲憊不堪或離岸越來越遠時,別忘了那個始終保持著原始風貌的古村落——樂壽,她是精神的家園,在靜靜地等待著我們的靈魂靠岸歇息……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原載2016年7月《遼海散文》

小鏈接

  趙淑清,女,漢族,1965年1月(陽歷)出生于遼寧省喀左縣公營子鎮(zhèn)一個小山村。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F(xiàn)供職于喀左廣播電視臺,主任編輯。遼寧省作協(xié)會員,遼寧省散文學(xué)會會員,朝陽市作協(xié)理事,朝陽市社科聯(lián)特聘講師,喀左縣作協(xié)副主席,政協(xié)委員。在《美文》《海燕·都市美文》《鴨綠江》《遼河》《當代小說》《文學(xué)月刊》《遼寧散文》《遼寧日報》《遼寧青年》《青年文摘》《遼西文學(xué)》《作家天地》等多種報刊發(fā)表散文作品兩百余篇。出版散文集《月亮泉》和《在夢與醒之間》。編輯出版《育才優(yōu)秀作文選》。2007年10月畢業(yè)于遼寧文學(xué)院第五期新銳作家班。同年10月在《遼寧日報》開辦作家專欄。2009年12月畢業(yè)于遼寧文學(xué)院首屆中青年作家研討班。

【本網(wǎng)聲明】


網(wǎng)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