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遇見百花洲 樂享泉水豆腐腦
文化信使/胡春雨 編輯/褚駒
樂享濟南泉畔生活,從清晨一碗泉水豆腐腦開始。
沿著明湖南畔的柳岸,向東騎行不遠,便是剛剛復(fù)建的明府城新景區(qū)——百花洲。青磚灰瓦,屋舍儼然。穿越其間,似可遙望六百年間天朝時代的府城生活。那曾是長期安定富庶的年代,世代棲守泉畔的先民們,用當時的條件和理念,經(jīng)營著同樣多姿多彩的生活。柳巷深處,多了一份安逸。荷塘清風(fēng),多了一份優(yōu)雅。而高高的門樓,方正的院落,彰顯著大明府城的從容與富足。只是比起北京的帝都氣派,少了一份令人壓抑的恢弘,多了一份令人閑適的瀟灑。這里是泉水洗濯的塵間,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吸引我大清早過來的,則是一碗豆腐腦,號稱泉水豆腐腦。在濟南生活了這么多年,還頭一次聽說有這一檔子事。只是委實想象不出,這泉水做的豆腐腦,會與大街小巷到處叫賣的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個由頭,好在景區(qū)里賣錢吧,我想。
三拐兩拐,來到店家的門口,招牌還是大的嚇人一跳:這回沒像濟南甜沫一樣,和乾隆爺拉上關(guān)系,而是聳身一躍,追溯到大明時代。據(jù)說是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龍,這一天正愁著給老家介紹來的鄉(xiāng)親安排工作,于是老神仙跑到夢里,專程給他支了個招,用泉水做豆腐腦。這個主意,聽著就好。豆花的清香,加上甘冽的清泉,口味自然不一般。李攀龍一覺醒來,把文思化作了生產(chǎn)力,安排這位老鄉(xiāng)去做豆腐腦。一來二去,就有了名頭,先富起來的群眾,也就帶動了周邊的豆腐腦產(chǎn)業(yè),成了大明府城的豆腐腦一條街。這樣的典故,不知道李攀龍認不認賬,但其中透著老濟南人濃濃的人情味兒,也透著鄉(xiāng)民對前賢的親近與眷戀。這樣的故事,同樣清香滿口,比起重口味的東坡肘子,并不遜色。
不過,等店家吆喝一聲,讓我去端豆腐腦時,還是大為意外——吃了幾十年豆腐腦,哪怕從聊城一路吃到商河,也沒見過這樣的做法:一只青花大碗,里面像奶酪一樣嫩白的一整塊,而不是像大街上常見的那樣,用特制的舀子一層層舀出來,再由攤主配好料,大不了問一聲:“要不要辣椒?”比起來,樣子也細發(fā)了許多。走到桌旁,原來調(diào)料都是一碟碟擺在桌子上,讓食客自助。像什么辣椒、豆瓣、韭花醬之類,根據(jù)自己的口味搭配。紅的辣椒,綠的韭花,或者深褐色的豆瓣醬,口味路數(shù)不同,一勺勺放在嫩白的豆腐腦上,倒也色彩鮮明,惹人喜愛,讓我多少想起太極圖來。等攪拌勻了,一入口,果然不同!大約甘冽的泉水,把豆花洗濯的更加清香,入口也就更嫩更滑,還有點脆生的感覺,竟是一種幾十年從沒吃過的豆腐腦!看來,敢請李攀龍來做廣告,還得自己有底氣。感覺今天到百花洲,真的不虛此行了。
古人云:“甘受和,白受彩。”這用意深遠的文化哲學(xué),由一碗泉水豆腐腦,做了一場生動直觀的詮釋。一碗豆腐腦,從西漢淮南王劉安時代,在煉丹中偶然發(fā)明至今,漂泊過了兩千多年的歲月。神州大地上,東西南北的人們,做出了不同的口味,變化萬千,又不離其宗。養(yǎng)生而易消化,經(jīng)濟而入萬家。
恍惚記得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豆腐腦由此演變至今,也算練成了一味利益眾生的真丹罷。
[責(zé)任編輯:雅賢]
小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