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三記之二
棲霞牙山小記
文/胡春雨 編輯/繁花似錦
牙山在棲霞市南可四十五里,高八百米,為膠東名山,余疇昔所未聞也。初入山中,若不甚奇,唯四顧綠樹環(huán)合,枝葉繁茂。每熏風(fēng)颯至,則清爽之氣愜于身,芬芳之味撲于鼻,使人心神具釋,頓覺回歸自然。穿行于野樹藤蔓之中,雖烈日當(dāng)空,汗流浹背,終不覺暑熱之苦。行至半山,小憩綠蔭青石之間,回顧青巒層疊,山川莽莽,悟“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理,固太白所謂“大塊假我以文章”者也。及所行愈高,則所見愈廣,然則吾儕之求道者,亦猶是乎?所得者或道之一體,唯所見者尚寡,所得者尚淺爾。愈往山中則愈陡,或鑿石階于重巖之上,游人之欲上者,皆半俯半立,揮汗而登。至于山巔,則所謂大牙、二牙、三牙者,凌然羅列其間矣。余初聞牙山之名,頗以為俚俗,以為東野人語也。至是觀其“巨石矗立,形如鋸齒”,方悟“鋸齒牙山”之名,真寫照語也。然猶以為觀止乎此而已,未知其險。行至兩牙之間,相距百許步爾,皆鑿石梯于峭壁之上,以鐵索曲折相連,垂直而下。游人興之未盡者,皆舒臂若猿猱,奮力攀援其間。及立于山巔之上,頓覺境界開闊,氣象萬千。長天寂寥而無垠,白云淡淡而若抹,遠(yuǎn)山茫茫,四野蒼蒼。宇宙渾然而同體,天人相去其何遠(yuǎn)!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老子云:“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其斯之謂乎?于此可以悟道矣。其詩曰:
太虛歸來罷,披霞上牙山。
颯颯薰風(fēng)起,回眸盡層巒。
行行野樹合,石梯忽盤桓。
鋸齒當(dāng)空立,峭壁百尺懸。
鐵索九折下,猿臂奮攀援。
望斷青云浮,俯察品類繁。
乾坤蒼茫處,宇宙自渾然。
大道何所悟,無隅寂寥天。
自注:
太虛句:丘處機,煙臺棲霞人,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師也,道號長春子。金元嬗代之際,丘祖以耳順之齡,審時度勢,應(yīng)元太祖之詔,率十八弟子西行萬里,謁成吉思汗于西域軍中。太祖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告以自古一天下者,皆不嗜殺人。太祖為之霽威,曰:“神仙所言,正合朕心”,故世傳丘祖“一言止殺”。當(dāng)蒙元攻伐之際,丘祖以道術(shù)博濟蒼生,功德可謂大矣!全真教派,亦臻于極盛,然則教之興替,亦有得其時者乎?太虛宮,金末肇建于丘祖故里,章宗賜名曰太虛,迄今閱八百余年,為道教圣地。今有三清殿,供奉國內(nèi)最大之三清銅像。余先謁太虛宮,次日晨登牙山,故有此句。
品類句: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無隅句:《老子》第四十一章曰:“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立牙山之上,觀宇宙蒼茫,渾然一體,長空寂寥,大方無隅,天人之際,可以深味。雖曰“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不猶愈于“下士聞道,大笑之”者乎?
[責(zé)任編輯: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