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国产原创中文av网站_日韩人妻无码一级毛片基地_国产福利在线人成观看_亚洲AV中文久久精品软件下载

【今日朝陽網(wǎng)】返樸的日子(張俊清)

摘要: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不斷有咯咯絡(luò)絡(luò)的聲音充入我的耳管:要是有點楊樹葉、柳樹狗兒、蒲公英、苦麻子蘸醬吃多好。如果再整兩張煎餅,裹上蔥醬,薅把生菜一起吃,多過癮啊。

返樸的日子

文化信使/張俊清  編輯/雪盈尺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不斷有咯咯絡(luò)絡(luò)的聲音充入我的耳管:要是有點楊樹葉、柳樹狗兒、蒲公英、苦麻子蘸醬吃多好。如果再整兩張煎餅,裹上蔥醬,薅把生菜一起吃,多過癮啊。

  又說:現(xiàn)在“吃不起”(豬)肥肉了,沒辦法,膩歪,只得啃骨頭了。

  還說:改改膳,弄碗高粱渣子粥,貼鍋棒子(玉米)面餑餑吃。

  于是,我的眸子里就有了這樣的春景:

  陽雀一聲,早春如期到來,照暖了北國。河邊楊柳泛綠了,墻根蒿草發(fā)芽了,桃李芽苞在枝頭上努力上舉。

  那天早上,我把蒙窗布扯去了,塵封一冬的窗子被我開啟了。霎時,瑰麗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柳梢的鸝歌都被我迎進屋里。我情不自禁地張開雙臂,摟著妻子,在窗前唱著《久別的人》,溫馨著今朝返歸的日子。

  返歸的日子,真好!春潮呼拉一下催動人們蓬勃涌動。城里人鄉(xiāng)下人都“跑青”去了:山坡、地里、田頭、岸邊,三三兩兩的男女——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也無論是中年伉儷還是萌情戀人,都一抹拿著鏟子、小鋤,拎著小筐、塑料袋采青來了:山間、原野沸騰了。

 

  我家北山上除了自然生長這些野菜外,還長著滿坡的榆樹、槐樹。清明過后這些樹就次第開花了。上世紀70年代,為裹腹,媽媽和她的姐妹們都要準時挎著籃子呼朋喚伴到山坡上去捋摘這些花兒。榆樹花也叫榆錢兒,成串成綹,它和槐花一樣的甜,柔軟且有濃濃的香味,媽媽們一邊捋摘一邊吃?;被蕴鹩谟苠X兒,榆錢兒更粘軟于槐花。五月,槐花如雪,陣陣幽香,甜得讓人心醉!這個時節(jié),采捋槐花吃又是農(nóng)家的主食了,真是靠山吃山,吃完榆錢兒吃槐花。捋摘回來的花,媽媽都要在瓦盆里用清水泡上2個時辰,再在鍋里用開水榨十來分鐘。冷卻后,這些花菜就可以蘸醬吃了。但更多時候是用少許的玉米面、薯干面包榆錢花、槐樹花做菜團子吃,還常常馇榆錢花、槐樹花粥喝。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和妹妹、弟弟各在八九歲的時候就學會了采摘,做這些菜團子了。

  城里的老師來我們鄉(xiāng)下工作,不好意思地向我提了一個“高”要求:領(lǐng)著她們?nèi)涮俗愚壅c柳樹葉、楊樹葉,咋樣?我笑了,這很容易。此時正值早春,柳葉彎彎,絲絳婀娜,柳狗茸茸,含蕊待放。而楊樹葉呢,則欣欣然,嫩綠柔舒,亮光逼你的眼。我們嘻嘻哈哈進了壩南這片偌大的林子,我也真盡了地主之誼:哪種葉子(楊樹)可捋摘榨吃,怎樣捋摘,真有點喋喋不休的成了大明白人。一小時不知不覺就溜過去了,柳葉、楊葉被她們各捋摘了大半編織袋,可把她們樂壞了,如獲至寶。她們唱啊,跳啊,聊啊,背、抬而回,可謂“滿載而歸”。我們明白了:城里人“好”這口。

 

  想起“改膳”一詞,那時多盼吃一口白面饅頭、大米飯啊,可在農(nóng)村娃們穿活襠褲滿山跑的年代,能吃上一頓它可真算是過神仙的日子。因為饞,我常常又偷偷地扒著門框,眼巴巴瞅著住對面屋的楊嬸蒸出鍋的大白面饅頭或米飯,直叭噠嘴,咽吐沫。楊嬸看出我的心思,時不時地就在饅頭或米飯剛出鍋的時候送給我這個小饞貓,這令我父母很是感動。其實,楊嬸家也不寬裕,他們從黑龍省密山縣隨工廠搬遷落腳到這窮山溝。4口之家,孩子也小,就靠楊叔一人上班,月掙三十一塊五毛錢維持家庭生活,但那必定是工人家庭啊,生活比起我們家來可強得多了??蓵r間久了,當街上的嬸娘們聽工人的婆姨說:吃饅頭米飯有些膩歪,難咽。于是,鄉(xiāng)親們就瞧不起她們,甚至背地嘀咕她們,說她們“口高”,得瑟。

  現(xiàn)在想起來,可不是嘛,一抹吃大米白面真膩歪,要不,人們怎么老想吃粗米野菜呢。粗米本真,野菜純自然,自自然然才是真啊。

  媽媽用一個故事控制我們兄弟姐妹們饞蟲向上爬好多年。年景好的時候,我媽媽用野菜喂口大豬,扯腸拽肚一年,也就是一百多斤。進臘月了,爸爸宣布殺豬,我們那個盼啊,掐手指數(shù),直跺腳。到了臘月根兒,可盼到殺豬了,除了賣掉三分之二還多一點外,我家就剩下幾塊肉了。農(nóng)村的風俗是:殺豬人家都要請客,我家也不例外。大吃一兩頓肥肉后,就啃那些殺豬匠用刀刮得很干凈但也免不得落下筋頭巴腦的骨頭了。所以鄉(xiāng)親們口頭禪是:吃不起肉,只有啃骨頭了。正月十五到了烀豬頭的日子,因為我家的賣了,就留下一根豬尾巴和二斤豬脖頭肉。煮熟的豬尾巴,用蒜一蘸,真好吃??蓩寢尀榱肆艚o奶奶吃,就編了一個瞎話,其實也是上輩子傳下來的,經(jīng)媽媽加工來糊弄我們的:豬尾巴來回晃動,那就是小鬼附魂。小孩可不能吃豬尾巴,如果小孩吃了,晚上出去小鬼就會跟著,后怕!我們信了媽媽的話。媽媽看著我們,奶奶吃完豬尾巴,用別纂子的銀簪從骨頭上摳肉,偷偷的給我們吃,我們就像燕子一樣圍守在奶奶身邊。

  正月初一還是要吃頓餃子和大米飯的,盡管媽媽在大年當天撈出了用高粱米、玉米馇子做了“接年飯”。大米,每人每年一斤,白面二斤。爸爸做小隊保管,一大早就率小隊大馬車去二十多里外的公社糧庫,摸鼻子黑的時候回小隊再把米面按家按戶給社員分回。你想,在那個熬苦靠吃返銷糧和野菜裹腹的年代,造一頓米飯和白面饅頭,真是大改膳,忘了生日啊。

  時代變了,生活提高了。過去盼吃口的現(xiàn)在吃膩了,現(xiàn)在仍想吃口的是過去難咽的,但人們還真想。歷史不是倒退,是在進步。進步不忘過去,過去的要邁向前。返樸歸真的日子:真真,自然,舒服!

    (文章內(nèi)容部分詞語為遼西方言)

小鏈接

  張俊清,1964年9月出生,遼寧省凌源市楊杖子鎮(zhèn)楊杖子村人。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1982年從事教學工作至今。中共黨員,河北師范大學中文專業(yè)畢業(yè)。中學高級教師,多項國家級、省級教育科研立項領(lǐng)導人和主持人,遼寧省“十一五”期間骨干教師;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網(wǎng)絡(luò)文學學會常務(wù)理事、凌源作家協(xié)會理事、凌源市楹聯(lián)家協(xié)會理事,現(xiàn)就職于遼寧省凌源市教育局。2011年12月由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了《張俊清文集——溪流抱月》;2012年9月入選《朝陽作家名典》;2014年6月凌源電視臺“文化凌源”欄目以《文學的守望者》進行了專訪專播。曾在《作家天地》、《遼西文學》、《燕都文藝》、《鴨綠江》、《廣西文學》、《朝陽日報》、《朝陽工人報》、《牛河梁·文學季刊》、《凌源宣傳》、《凌源市報》、《向東工人報》等多家報刊雜志發(fā)表文學作品五百余篇(首)。代表作有《我是一塊煤》、《小溪》、《拾一片秋葉》、《柳條花》、《難忘北山豆莢情》、《今夜星光燦爛》、《夏夜好清涼》、《父親的賬本》、《消逝的碾子》、《老屋》、《夢回鐵門關(guān)》等。

【本網(wǎng)聲明】


網(wǎng)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