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大席
文化信使/石玉梅 編輯/繁花似錦
春節(jié)后回家,趕得還真巧,本家一位叔叔要承辦六十六大壽。通常情況下,按老家風俗,都是在臘月承辦的。據(jù)長者說,是因為正月人客(qie)多,無暇顧及,怕照顧不周。我這位叔叔是因為兒子在大連打工,不能在年前及時趕回,才執(zhí)意改在正月操辦。
我的家鄉(xiāng)――邸三家村,大半是邸姓一族。小時候聽爺爺講,我祖上是從甘肅蘭州逃荒至此。剛來時,除了邸姓,還有孫姓、李姓,因邸姓居多,故村子被命名為邸三家?,F(xiàn)在,已有二百戶人家了。只是石家一脈,人丁稀少,總共十戶。因為這個緣故,大事小情,不論親疏,石家人一起上陣。
算起來已有三十多年沒坐過大席了。記得我在小學時,奶奶曾經(jīng)帶我坐過一次大席。那時,物質(zhì)匱乏,生活水平低。有“坐個席,飽個集”的說法。我清楚的記得,當年是在主人窗下吃的飯。那天,早早就去占個地方,等了好半天,接近中午時,只聽見“知客”大喊一聲“開席了,開席了”,話音剛落,拿桌子的,搶板凳的,拿碗的,好一陣忙亂。當年是兩個小炕桌擺在一起,八個人一桌。由于小炕桌太矮,小板凳兒極少,人又多,人們四處尋找小木墩兒、石塊等可坐之物,最終還是有很多人得蹲著吃。那時人們的肚子沒有多少油水,剛端上來的小蝦片兒、小爐果立刻被一掃而光。我是女孩兒,有些靦腆。不如同桌的幾個小男孩兒手快,要不是奶奶吆喝著,我都嘗不到蝦片是什么滋味。那時候,大席都是十二個菜,油炸丸子是必須有的,而且是每人兩個,只能吃自己的份。所以坐大席當?shù)匾菜追Q“吃丸子”。在“知客”的吆喝聲中,在端盤子的“讓開,讓開,別燙著”的提醒中,在人們盛飯,夾菜的忙亂中,端上一盤菜,好幾只小手同時上來,有如搶食一般。幾位老者不得不維持秩序,把光盤一個個摞起。現(xiàn)在想起來,那幾個同桌的小男孩兒吃完后,用袖子一抹嘴巴,洋洋走開的樣子,還有一絲酸楚。那個年代,坐大席是千載難逢的一次改善伙食的機會,是孩子們翹首以盼的呀!
因為今年初六立春,有所忌諱,所以叔叔定在初五操辦。早上吃完飯,我們姐弟幾人隨老爸老媽一同去了叔叔家?guī)兔?。其實,說幫忙也沒什么可干的?,F(xiàn)在村里不管是白事還是喜事,都實行了一條龍服務(wù),特請專門的廚子,他自帶辦事用的一切鍋灶、餐具。東家只要提前按廚師準備的菜單,把原料備好即可。親戚朋友只管談情敘舊,從屋里到院外,到處是談笑風生,喜氣洋洋。10點58分,鞭炮齊鳴,震耳欲聾。一來是增添了喜氣,二來是叫客人入座吃飯。響聲停息,撈忙的小伙子們麻溜兒地擺好二十多張圓桌,人們有尊有讓的依次坐好。很快,十四個菜、兩個湯上了滿滿一桌。我從窗外一直掃視到屋里,再也尋不到兒時坐大席那種場景。孩子們慢條斯理,挑挑揀揀的吃著,大人們有說有笑地夾著菜,滿桌的雞鴨魚肉,少有了渴望和貪婪的目光。散席之后,我又重新掃視一番,各桌的飯菜剩余大半。而人們的眼神中,露出的卻是酒足飯飽。
三十多年了,小村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春風和一系列惠民政策,讓這個原本窮困的小山村,舊貌換新顏。坐大席已經(jīng)不是為了改善伙食,而是讓人們聚在一起,享受新生活的樂趣。人們正春意滿懷,喜迎明天……
[責任編輯:立軍]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7/0120/20170120015131725.jpg)